《中国机长》观后感1500字精选影评
闲暇时我们有时会选择听音乐放松,或者是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逛街等等。今年国庆的是后上映了一部《中国机长》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刷爆了朋友圈,你有去看吗?
《中国机长》观后感1500字精选影评
【第一篇】
《中国机长》是完成度非常高的国产灾难题材商业电影。
它可能是国庆档期三巨头(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中相对主旋律元素最少的一部,也是真正能够融合新时代语境的迭代进化,既兼顾宣传需要又满足商业诉求的新类型。
专注、紧凑、聚焦,点到即止,并不过度沉迷于呼喊口号和政治表态,而是踏踏实实用职业的手法地讲好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以表现“职业”与“专业”,演绎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强。
看下来,不觉得生拉硬扯,不觉得空洞无物,情绪与情节结合得非常紧密,“主弦律”得让人很舒服,也成为导演刘伟强近年来执行最出色的一部电影。
“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3U8633真实事件,事件发生不过才过去一年,真实的场景还让人记忆犹新,冲击仍在,是电影天然的光环。
电影并未向一般的好莱坞类型片那样,浓墨重彩地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通过聚焦航空管理各点各面各个岗位,以重大应急事件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中国航空管理众生相。
自开篇始,电影便拍得行云流水。各色人物相继穿插入镜,身份性格背景一一固定,从机组、空管,到调度、指挥,再到乘客与军方,众多视角围绕中心的危机事件徐徐展开,以多方立场,不同层次的焦虑与应对来调控和把握电影的叙事节奏。
相比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视野与格局更显宏大,叙事空间也变得更加开阔。
完成史诗级的应急迫降,沉稳老练的机长固然居功至伟,但各方面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地支援与应对,才是危机化险为夷的关键。
从这点而言,《中国机长》虽套用了好莱坞最常见的灾难片叙事文本,但骨子里依然是集体主义至上的中国主义,毫无疑问表达中国意志与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实力的“主旋律”。
主旋律未必就要喊口号,事实上《中国机长》是近来主旋律电影里口号喊得最少的电影之一。它着重于展现航空人的职业魅力,整齐划一的动作,一丝不苟的精致装束,专业高效的服务水准,超强的危机应对与掌控能力,以及居于后台极强的管控系统,让整个系统都散射着非凡的魅力。
由于空间与使命的特殊性,可供第一主角,也就是机长表演发挥的空间并不多,而张涵予对人物的设计,可能严肃过了头,并没有展示出足够丰富性,而更加符号化。
更多戏份放到了乘务长袁泉的身上,她表达出了电影中女性角色所少见的坚毅、笃定、沉着以及责任感,微妙的情感状态尺度拿捏极好,既丰富了人物也没有喧宾夺主洒狗血,是整部电影里最突出的一位。
同样有记忆点的还有欧豪与杜江,没占太多镜头,但性格特点写得精准又巧妙,很讨巧。
电影同时多线穿插,气氛在机舱失压的高度紧张中不断变化,整个电影始终保持着张弛有度的姿态,让人看来并不觉得疲惫。
机舱里的危机应对局促而专业化,外化于行,不过是不停地拨弄各种复杂按钮和推拉操纵杆而已,看起来没有那么精彩,便只能通过放大乘客的恐惧反应,强化环境的险恶,以及细致描绘外围空管部门的绝望神情来加剧危机感。
这样的处理方式确保了电影在力求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节奏的层次感,让多种反应聚合成了始终存在又张弛有度的压力。同时电影在拍摄上保持了相当高的效率,紧凑的剪辑让故事始终维持着一个舒适的推进节奏。高效,却又拍得清楚明白。
也不是没败笔,客串明星用得太多,多少会影响主线。
关晓彤的那条线实在碍眼,生动的画蛇添足,像落入菜里的苍蝇,整个拿掉都行。
免不了有几句口号,处理得也比较随意生硬。
实在没什么深度,咣咣一通刺激完事儿,没什么回味。这点上,同样题材的《萨利机长》真是强多了。当然,两部电影也不是一类型。
最遗憾的还是对居于救援核心地位的机舱情景表现的不足。整个救援没有向观众进行很好的诠释,普通观众很难意识到机长到底做对了什么,优秀在哪里?只觉得他神情凝重地拉扯着操纵杆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然后飞机迫降了,大家得救了。
至于为何这么做,技术难点在哪里,中间遇到了什么困难,应对操作如何随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以及适当的专业科普,电影都做得不够,语焉不详,观众也只能囫囵吞枣。
这一疑惑几乎延续到了救援的最后一刻,在全面展示救援的同时,机长的功能无形被弱化了,只知道他坚毅,他专业,他技术高超,但这些特征是由神情与语言所传达的,却缺乏有效的行动给予呼应。所以电影不得不整出一大片积雨云来,让飞机在电闪雷鸣的绝境中寻找一条几近不存在的求生之路,用几乎是宗教隐喻的象征手法,来映衬英雄的伟大。
电影就是虎头蛇尾,在坚持了四分之三篇幅的紧凑气氛后,反而在最后陷于温吞和拖沓。本该是干净利落的收尾,却喋喋不休地讲了好多。有意思的神来之笔是朱亚文客串的管理局官员,无形中透露出一线人员与管理机构之间的隔阂,但又恰好地带出了机长接受乘客们的欢呼。
最后乘客们的众星捧月反而显得俗气了,处理得也不感人,实在多余。
字幕后,还有彩蛋。一年后的再聚与合唱纯粹是为了点题,强行往主题上靠。这也是优秀作文里常见的一招,不管正文写了什么,最后的收尾一定要呼应上中心思想,点出主题,便不会太错。
这很聪明,也很讨巧,其实该说的意思,该表达的深意,早已到位。但还要这样嗓音嘹亮地唱上几句,深怕别人误会自己只专不红。
小心翼翼到这份上,导演确实也不容易,就更显得《中国机长》达到现在这样的水准,实在难得。
【第二篇】
10月5日,《中国机长》票房反超《我和我的祖国》,登顶单日票房榜首了,虽然两者差别很小,但是这个成绩着实不易!
国庆档电影《中国机长》,由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该机遭遇风挡玻璃脱落的极端险情,三位机长通力协作在万米高空,战胜了类似《萨特机长》一样的多重考验。
这部电影既用艺术的手法讲好了中国故事,也回归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让人感动落泪的是机长的永不言弃!
国家形象成为影像展示主题
这个国庆档,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集体发力,国家形象成为影像展示主题,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观影热潮,成为扬我国威的文化现象。
影片开头,讲诉了张涵予饰演的刘传健机长和乘务员,在起飞前所做的各项细致检查工作,用以刻画几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加上其他机组成员和乘客登机前的各种生活化场景,插入轻松戏谑的节奏,为后面的惊天大冒险埋下伏笔。“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惊心动魄”,就是我们能从电影里感知到的温度。飞机盘旋高度下降,窗外电闪雷鸣,飞机颠簸左右晃动,闪电声势浩大,行李纷纷砸落,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人好像坠入万丈深渊。
当镜头切换到飞机外观时,仿佛逆天行驶,给人营造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更彰显了一架飞机安全运行的背后,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西部战区空军航管处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应急指挥中心等多个国家民航机构无数工作人员的通力营救。从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向军方请求支援,到塔台收到指令启动三级应急响应;从公安、消防和急救等部门冲上前线待命,到片末所有工作人员得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架飞机上……这些形象无疑将国家各部门放置在屏幕前,让观众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因为任何时候,国家都是每位国人的强大后盾。
机组成员集体主义的全景视角,也表现出强有力的组织和担当精神,他们虽然分工不同、但团结有序。他们以大无畏的集体主义,奉献出一场命运攸关的生死营救。即使是在飞机信号消失的极端时刻,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依旧用手心一左一右地搭着机长和副驾驶的肩膀,给予他们兄弟般的慰藉和希望。
电影将聚光灯打在刘传健机长身上,他不负众望力挽狂澜,坚定地对身边的两人说:“一定要挺住,冲过去(高山)!”他在关键时刻提出“等待云体分裂穿过去”的措施,这是唯一的机会,成为电影表达的关键。空管分析:机长绕不开高山,飞机就好像被扔进搅拌机一样,只能掉头飞的情况。即便如此,机长这位硬汉,硬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他甚至来不及戴上氧气罩,看得让人揪心。
这位英雄,没有过去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脸谱化刻板形象,他是丈夫,也是父亲。在他带给乘客安全感的背后,是家人的牵挂,他想早点回家陪6岁的女儿过生日。这个家庭形象与英雄形象形成互文,打造了一个真实的机长,一个有血有肉的机长。影片有意识地将扭转乾坤的细节进行深度补白,强化机长目光炯炯看着前方风挡玻璃脱落的镇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军人血性的判断。机长曾在部队开过轰炸机,他要求在驾驶舱里所有的动作都要准确细致。通过这些细节的补白,彰显了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
机长的闪光时刻,潜移默化地体现在飞机高空转圈时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平稳降落时他满含歉意的广播通知,体现在他在危急关头说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要把119名乘客安全地带回地面!”他遭遇自己与极端险情、自己与乘客生命、自己与自己的战斗。这样的机长充满人情味,不严肃也极具亲和力,随着交响乐的烘托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为之落泪,最终完成人物的升华。
《中国机长》这部灾难片,借鉴了好莱坞的商业叙事。在高潮到来前,呈现数个小高潮,将“灾难”部分艺术化地集中在精华的后半部分。电影通过多重视角打造出情节紧凑、悬念迭起的火爆场面,譬如,有意刁难乘务长的头等舱墨镜男乘客,紧急情况下摘掉氧气面罩推着餐车、怒气冲冲想质疑机长的男乘客,嚼着口香糖、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的副驾驶徐奕辰(欧豪饰演),还有一闪而过、或“想回家”或呕吐或恐惧戴着氧气罩的普通乘客……这些重要和次要的人物,构成了长短不同的视点,塑造出灾难的群像。正是在这些多重视角下,不仅是机长,甚至是女乘务长毕男(袁泉饰演)都走出了自己的软弱,走出绝不向事故妥协的强势:“你要相信我们的机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我们需要你们(乘客)的信任,需要你们的配合,需要你们给我们信心!”最终,机组成员带领119名乘客从险境中安全降落。
大国崛起塑造英雄,不论是《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还是这部《中国机长》,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有很多共性,那就是“英雄”,他们创造了许多救援的“奇迹”,而“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更是用生命捍卫了“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誓言。
空难电影都是故事艺术的结合
《中国机长》迫降过程的惊险程度超乎想象,它与2009年1月15日美国客机因引擎撞飞鸟失去动力,以滑翔方式迫降哈德逊河河道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
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的《萨利机长》,根据2009年美国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机长萨利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扣人心弦的空难场景在登机那一刻,就将观众带入一个狭小空间,造成幽闭恐惧症。当镜头随飞机颠簸剧烈摇晃时,观众的心也像迫降航班一样,七上八下。机长却选择将机身翻转迫降,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俄罗斯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经典影片《机组乘务员》的《火海凌云》不同,《萨利机长》没有在“空中危机”特效上下功夫,反而使用了巧妙的叙述方式,先从调查着手,解开相关部门的质疑,最终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
《空中营救》则讲述空警奉命在一架飞往伦敦的飞机上执行安保任务,却意外收到未知号码的短信,如果不汇1.5亿美元,每20分钟就会有一名乘客被杀。他必须拯救乘客,还要洗脱罪名,这种戏剧张力节奏感十足,与《中国机长》一样是在万米高空的封闭空间,“极端险情”被换成了“线索追查”。《绝命时钟2:22》同样制造出空难事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片头主人公迪伦在塔台接线时忘了通知两位机长,导致降落的飞机和起飞的飞机差点相撞。关键时刻,他告知一个继续降落,一个全速起飞,化腐朽为神奇。这些电影都有着凌厉的剪辑方式,让人身临其境。
但《中国机长》的立意更高于此,除了紧张的事故,更带给人爱国主义的情怀,那就是在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机上的乘客一致鼓掌欢迎英雄机长下飞机讲话。电影用戏剧化的方式,把惊险的电影情节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机长各种记忆片断黑色闪回切换,从座位到驾驶室;从机舱外黑白闪烁的风云闪电变幻,到乘务员向乘客齐声大喊:“弯腰低头,紧迫用力”,为了保证乘客性命不遗余力,直到一年后机组成员齐聚吃火锅,共唱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这些打动情感、震撼人心的,是电影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印象最深的是危急关头,机长反复想起他和藏族孩子在起飞前的对话,电影画外音:“扎西德勒”,意即“吉祥如意”。这种呼之欲出的爱国主义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也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取材于社会新闻的故事原型,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电影崛起的未来不是梦。
【第三篇】
什么是英雄?
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电影中那些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他们亦或因为奇遇有幸获得了超能力,或是拥有超越常人的大脑以及富可敌好几国的钞能力。 可我们不能忘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英雄存在的。
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却能以肉体凡胎创造奇迹、拯救生命。
这些人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最燃的英雄大片! 川航机长刘传健就是这样一位创造了奇迹的英雄,虽然他的传奇经历就发生在一年多以前,但是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
这部电影就是《中国机长》,将在9月30日登陆国庆档。
2018年5月14日,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如往常一样正飞跃青藏高原,在9800米的高空巡航,驾驶舱副驾驶侧的右挡风玻璃毫无征兆的爆裂,脱落。 驾驶舱瞬间失压,能击穿耳膜的狂风灌进,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人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生存,而两位飞行员当时还穿着极其单薄,飞机的仪表盘都已被狂风掀翻。 副驾驶员半个身子更是被吸出窗外,刘传健根本来不及拉住他,还好安全带将他拴在了机内。
冷风利如尖刀,这时已不再是形容,而是事实,从下图副驾驶着陆后的上衣和长裤残片我们就可见一斑。 在这种危机之下,机长刘传健依然保持了极端的冷静,成功让飞机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机上119位乘客安然无恙,两位驾驶万幸仅受轻伤,一位空乘被重达150斤的餐车砸伤了腰部,但这已是创造了国际飞行史上少有的奇迹。 是不是只是听着形容就感觉令人热血沸腾?这样的故事简直就是天然的电影剧本! 在《中国机长》最新发布的“紧急呼叫”预告中,便能管中窥豹的了解到影片对于事件的高度还原,废话不多说,先来看看预告,感受一下这份身临其境的紧张。
预告一放出,无论是在豆瓣还是微博,都是好评如潮,网友的评价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好燃”和“泪目”。
这款预告之所以能将时间的凶险展示的如此淋漓尽致,和它精缩呈现了片中各个角色的多样角度有着不小的关系。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的多是机长的驾驶舱视角,而在影片里,我们能近距离的感受当时飞机上乘客的恐惧与惊慌,以及了解到机组其他成员在事发之时又做了哪些事,从更加丰富的角度呈现了飞机上的惊魂时刻。
影片更是将副驾驶飞出机舱的惊险场景都还原到了我们眼前。
直接的危机场面,加上乘客的惶恐不安,有人痛哭,有人呕吐,有人丧失理性,让观众即便在知道事件会有一个完满结局的情况下,依旧紧张的手心捏把汗。 预告中还突出呈现了事发时不断与刘传健联系的民航管制中心管制员的一声声呼叫,李现扮演的管制员一次又一次喊出飞机的编号,却无法得到回应,就如同一个倒计时一般,失联时间越长,状况便越危险,越是让人心里没底。
在现实中,也的确是管制员的快速应变为飞机的安全降落提供了保障,他们要在联系不到刘机长的情况之下,仅凭雷达讯息,清空飞机前往备降机场航道上所有可能经过的航班。 角色原型: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区域管制中心管制员 罗天宇(李现 饰演)
光是机场附近的区域就有8架飞机的航线临时变动,在8633着陆前,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将在哪个跑道降落,机场塔台更是协调清空了所有跑道。 整个过程中,管制员对8633的呼叫从未间断,不仅是为了尝试重连,同时也是不停将地面现状和航道情况报给机组人员,哪怕是可能压根没有人能收到。 预告中张涵予饰演的刘机长和李现的对话,也完全还原了事发当时的录音,刘机长语气的淡定至极和逻辑清晰,与当时的凶险程度和其他人的惊恐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强大的心脏,刘机长才可以当机立断化解了这场看似无解的危机。 张涵予成功诠释出了这种波澜不惊的沉稳与老练,只是看着他的脸就让人有种安心和靠谱的感觉。
预告中其他空中飞机在收到管制员帮忙呼叫的请求后,不同口音的呼叫声音顿时让人心头一暖!
飞机周遭虽然只有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面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但这一刻机上的人并非孤立无援!
8633上有尽职尽责的空乘,有临危不乱的机长,地面上也在为迎接降落做着万全准备,空中的伙伴也在一刻不停的尝试通话。
在预告的最后,备降成都机场的地面保障部门,消防、医疗也是全员出动,等待8633的归来。
在这款预告中,我们还能看到《中国机长》对于事件的呈现角度之详尽,甚至还包括了机组成员和机上乘客的家人与朋友,他们就像是此刻我们这些观众,忧心忡忡的密切关注着事态,却也无法帮上什么忙。 在事件过去之后,刘传健机长曾被央视邀请参加《开讲啦》节目,主题是“从平凡到非凡”。 刘机长在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时表现的异常淡定,就像他是在讲述别人的不凡故事。 直到节目尾声,一位小姑娘哽咽着像刘机长表示感谢时,刘机长也一时间湿润了眼眶。这位姑娘事发时正和自己的男友一起坐在8633的机舱中,体验了一把生命的大起大落。
她说虽然自己第一次和刘机长面对面,但除了父母外,刘机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刘机长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两人激动相拥时,我明白了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一起意外让他们拥有了同样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刘机长提到重新回到岗位后有什么感受时,他说:“我觉得我的责任更重了,对生命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敬畏生命。”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这辈子都无法亲身经历这样的危机与奇迹,无法体验到当事乘客和刘机长那跌宕的感受,但《中国机长》给了我们身临其境体验这样一次死里逃生的奇迹之旅的可能。 这样一部影片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刘机长等奇迹缔造者们为什么能成为英雄。
9月30日,让我们走进影院,在向这些平凡又非凡的英雄致敬同时,也能够跟着《中国机长》一起,重新审视一下生命的分量
发布时间:2020-05-22 作者:华体会体育2串1
来源:华体会体育2串1
浏览:
- 读《无味》有感
- 其实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叫做无味,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也是这样的,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起一个非常悲伤得让人心疼的名字,让那
- 09-12 关注:44
- 读《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600字
- 在我们的印象中,爸爸是忙碌的,是高大的,是伟大的,是严肃的。可在这本书里,却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从妈
- 10-20 关注:89
- 《题西林壁》读后感400字
- 读过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之后,再经过郑老师的认真讲解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题的
- 10-20 关注:75
- 读《戴银铃的长臂猿》有感600字
- 云南省马戏团的训练师们来到了曼蚌寨,当他们看到了可口诱人的椰汁时,就让长臂猿南尼去摘,结果让南尼逃掉了。曼蚌寨是南尼的家乡,它
- 10-20 关注:79
- 读《神龟侠猫》有感400字
- 说起这本书的名字,大家一定都会好奇地问道:“有这本书吗,我怎么没听过?”是的,这本书并不出名,但是如果你读一读它的类
- 10-20 关注:73
- 读《蟋蟀的住宅》有感400字
- 今天我读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文章让我懂得了不要随遇而安和不辞辛苦的精神。
课文主要讲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和不辞辛苦的特点
- 10-20 关注:83
- 《精卫填海》读后感300字
- 这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女娃的神仙,也是太阳神炎帝的女儿。有一次她坐着小船在海上游玩,在海上遇到了风浪,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
- 10-20 关注: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