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小论文又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选题,使题目既新颖又能概括全文主题;既能结合教材又能联系实际.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材料要具有鲜明时代性.政治小论文应具有政治性、现实性、理论性、逻辑性等方面的特点.
[关 键 词]:小论文教学形式联系实际鲜明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的教学形式,是架构课堂与社会实际的主要桥梁.同时小论文又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生小论文的撰写,对于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小论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不成熟之处,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同时尽可能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构思、修改、润色,多帮学生向校内外的刊物上投稿.考虑到现在初中学生开课门数较多,思想政治课时比较少,不可能更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所以政治小论文不宜太多,每学期一到两次比较合适.
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指导,破除学生对写作小论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树立决心和信心,先将学生领上路,使他们尝到写作的乐趣,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去写.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优秀的政治小论文,特别是同龄中学生撰写的,然后让学生自行拟题,也可以自己直接命题,还可以与学生讨论之后来选题.当然,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是要使题目既新颖又能概括全文主题;二是题目要既能结合教材又能联系实际,不至于空洞乏味.选题从小处着手,切忌好高骛远.好的小论文题目应该是立意新颖,富于启发,与时俱进,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受到启发,引起思索.
确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选题准备素材,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学科,大量生动活泼的时事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的素材.材料的获得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间接经验,即通过报刊杂志获得材料,另外还可以从电视新闻、电脑上网或与别人的聊天等途径来获得素材,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内在底蕴.二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即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访问、现实经历、所见所闻来获得的材料.
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借鉴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指导学生的结构安排、语言组织;另一方面则又要根据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政治小论文写作的要求方面,对学生作出具体的特殊性的指导.在构思论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清楚政治课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语文作文,它具有政治性、现实性、理论性、逻辑性等方面的特点,论点要越小越好,越新越好.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文字精炼生动.其次,在有了写作材料,有了对主题和材料的认识之后,要围绕一个“理”字,用理论观点去统帅构思.“理”要是思想政治教材中所讲过的理论观点,如若不然,而是自己随意有感而发的一个议论、一个观点,那就不是思想政治课小论文了.这是思想政治课小论文与其它作文的主要区别.一篇小论文最好用一个理论观点去指导构思,抓住事物的一个侧面,理论观点多了,就会分散,往往驾驭不住,也有悖于“小论文”的要求.运用理论时要注意:对理论观点的叙述和议论,语言要自然,规范化、口语化,不要生搬硬套教材,理论与材料的衔接要自然.通过这些指导,使学生掌握政治小论文的特点及书写技法,效克服学生对撰写小论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其在撰写时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通过思想政治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审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理论观点可以包容几方面的实际,而有些事实又可以多角度加以分析,现象与现象之间又交错联系、互为因果.在这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总有无数的新生事物、无穷的新鲜问题值得探讨,在探究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兴趣,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及理论水平.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富有新意,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求新求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搜集材料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捕捉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实践古人所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感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的妙处.由于学生深入了社会,因此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厂矿单位的成败得失,看到了人间存在的正义邪恶,深切地感受到了影响社会的清浊时风,感受到了激励经济的竞争浪潮,培养了学生如何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真正实现“小论文,大社会”的作用.学生也从中逐渐发觉自我的、家庭的生活前途与家乡的、本市的乃至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关心的事越来越多了,把个人的得失,融入了整个社会去看待,思想觉悟也随之一步步提高.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有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捕捉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