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当今时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被挖掘并且更好的传承。为了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传承四川本土的中医精神,薪火实践团蜀地医道寻根队于七月十三号寻访著名老中医雷鸣教授。
(人物简介)雷鸣教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曾任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同有三和中医,成都仁同中医,先后从学于曾荣修先生、卢崇汉先生、刘力红教授、诺娜·弗兰格林教授等师长,致力于中医、针灸的临床、研究与教学工作已30年。
(采访内容)
“指点迷津”
对于整个中医的学习生涯中有遇到困难或者是困惑的地方,教授认为,在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她遇到的困惑和当今中医学子应该是一样的,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去应用,阴阳五行到底如何使用,怎么与临床相结合,大学五年就是这样迷茫地走过来了。毕业了之后这种困惑仍然存在,尽管经过每年的学习和临床上实习老师的指导,之后的十四年都是较为混沌和迷茫的,用药不清楚怎么去用,只能参考教科书或者其他的书籍去套一个方子,有时候有效用,有时候没效用,连面对一个小小的感冒,心中都不是很笃定,没有很好的把握去解决它。
但教授同时也给出了采访团成员相应的解决办法,她认为真正有所感悟的时候是医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对于她来说是进入到学习五行针的这个阶段,因为在接触五行针之前之前十几年前的行医都只是停留在物质和肉体上去操作的,黄帝内经所讲的生命的结构所讲的是“形神兼具”,生命的结构不只是仅仅停留在形体这个层面,它还有一层形而上的结构,也就是我们说的“神”这个层面,或者说是心的层面。在接触到五行针之后才真正接触到心这一门学问,之后,才知道这种形而上的对心与神的疗愈,它对生命的操作到了另外一个维度。
“从医初心”
徐润开同学询问了教授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教授给出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初发心,也就是发心。因为学医的道路和其他路比并不轻松,很有可能是十年或者二十年磨一剑,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才能最后呈现演绎出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能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给与动力,定住学医之人,让学医之人坚持下来呢,在这就是因为初心,所谓医者,就是治病救人,“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学贯中西”
采访团成员还向教授提出了作为中医学子该如何看待西医的问题,教授认为当今时代很有必要去学习西医,因为中医如果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优势而否定其他学科的话是很偏执的。西医经过几百年的迅速发展,它在解读身体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现在中医的临床上是很少看见对急症的处理的,很多急症是靠西医就能处理,没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让中医来处理,比如急性阑尾炎,急腹症和有些肿瘤之类的病症。肿瘤真正形成癌症的时候,它的生长扩散趋势很迅速,是不会给生命留下时间的,所以如果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西医的手术和化疗方案能完全为生命争取时间,我们的中药是需要时间和周期来修复其损害的脏器的。通过学习西医,我们可以知道哪些阶段中医需要西医帮助,哪个阶段西医反过来需要借力于中医,而哪个时机又是应该中医发挥它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同时了解了解两个学问,了解它们的长与短。
教授还讲述了作为中医学子当下最应该把握的东西。在大学的本科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诸位中医学子必须按学校要求完成课程的学习和以及通过行医资格的考试,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中医的学子们还应当拓宽自己的学识,当今社会接收的信息量已经非常可观,大部分学子已经能从中大致了解中医整体的架构,因此可以广泛地摄取各种知识,但是真正地拓扩宽知识面,还是需要依托经典,从经典来解读中医。
(对青年的寄语)
经过了一些困惑和迷茫的时间,但走到现在觉得,教授认为选择中医是一件非常庆幸和幸福的事情,但是需要学习的人沉下心来一门深入地钻研下去,深入下去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才能从中体会这门学问的乐趣。这门学问带给学医之人的回报不仅仅是财富,而是对生命深度的思考,在看病治病的过程中也演绎了生命的过程,这门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学问会把我们引入生命的纵深,是很值得很精彩的。
(个人感想)
通过了解雷鸣医师的背景和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对中医的热爱,以及对患者的关心和责任感。她在临床、研究和教学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并在新冠疫情期间积极参与抗疫工作,展现出了一名医生应有的担当和勇气。
——22中医3班郑皓天
通过这次对雷老师的采访,我收货颇多,对中医又有了新的理解,明白这是一门打动内心的学问。反者,道之动,在这个快节奏的充斥着物欲的时代,正需要我们褪去浮躁沉静下来,用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剑锋,拓宽自己的认知。繁华落尽,沉淀之后我们最终会找到那个真正的吾心安处,那是生命的意义。
——22中医八年2班徐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