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月20日电 (通讯员 操鸿涛 吴刘念 施豪)近日,安徽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五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成“传不朽镌印”实践小分队,前往扬州市邗江区,开展了以“传不朽镌印,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探寻博物馆学习感受雕版文化为始,到将文化带入当地居民为终,旨在推动雕版印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追寻历史足迹,感悟雕版印刷文化之美
7月22日上午九点团队的实践之旅的第一站是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占地200亩的博物馆收藏了各式各样的世界级历史文物,每一样都承载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团队成员聚焦于第七个展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陈列了许多有关雕版印刷的展品,让游客们深入感受雕版印刷在运河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团队成员后续探寻雕版印刷文化奠定了基础。
图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雕版印刷“二十四节气”展品 通讯员 吴刘念 供图
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雕版印刷文化,位于邗江区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也是探寻之旅必不可少的打卡点。博物馆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版印刷历史画卷一一展现,详细地揭示了雕版印刷在唐朝发明,直至宋代兴起的历史轨迹。令游客和团队成员纷纷驻足的是3D投影和VR技术展示的解说版块,高科技手段使人身临其境了解到古时候人们雕版印刷的制作过程。而二楼三位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则是现场展示的方式,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身临其境的观摩甚至亲自上手雕版印刷的过程:拳刀、铲凿、木槌,在传承人的手上各显神通,勾勒出历史的轮廓,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握刀,左手推行,横竖间描绘千古江山风云,撇捺中凝固沧桑岁月永恒。团队成员也有幸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尝试雕版印刷制作,虽然步骤简单,但这位尝试的队员却大有感慨,直呼古人技艺之精妙。借此机会,团队还采访了一位非遗传承代表,深入了解雕版印刷的现状与传承问题,从中汲取了关于雕版印刷的新知识和新理解。
图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影以及队员亲身制作的作品“兔”
带着在博物馆学习到的知识基础,7月25日实践团队来到邗江区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扬州市古籍刻印社,通过实地采访等方式,切实了解当地雕版印刷非遗文化保护情况。在这里,团队成员了解到政府出台的保护及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2条政策,也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表示,实践团队为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及宣传的认真态度表示肯定和赞扬,也希望各种宣传措施能切实起到效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保护行动当中来。
图为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雕版印刷历史文物 通讯员 吴刘念 供图
走进大街小巷,探索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雕版文化在民间的宣传情况,在充分学习雕版文化相关知识后,实践团队分别前往了扬州市邗江区的文化市场、非遗集市以及当地著名古街东关街等地,通过进入相关店铺采访的方式,切实调查雕版印刷工艺品的销售情况;通过在公园、学校针对学生、中老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
分工合作、深入市场、耐心询问、细心分析……正因为真正走进大街小巷,团队成员才能拿到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购买雕版印刷工艺品的主要是中年和老年人,主要用于收藏,雕版印刷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并非十分广阔。在雕版印刷知识普及方面,许多当地居民能够清楚地回答出扬州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清楚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体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大多数人对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比较有限。
呼唤非遗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正是因为这次深入当地的实践,团队成员认识到,虽然雕版印刷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足的魅力和文化底蕴,但民众对其认识不够。尽管政府在保护方面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宣传和传承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古人以己为刀来镌刻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传承之火生生不息,而青年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需要将这种精神、这些文化,深深镌刻在脑海里,用心去牢记传承。希望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青年人来保护和传承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主动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己作为薪火相传之“薪”,让中华文化永久散发光芒。
图为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实践成员的合影 通讯员 施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