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2串1 ,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华体会体育2串1
大学生新闻大学生活校园文学hthcom华体会
hth电竞官方下载 hth官方下载 hthvp华体会 hth358华体会 社会实践心得
全国排名校友会版hthcom华体会赌博 分类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hth359华体会 hth365华体会
求职简历职场法则面试技巧职场故事求职招聘大学生就业
英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建筑设计财务会计
申请书证明书检讨书自荐信演讲稿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读后感求职信推荐信其它范文
 

汉语词汇和民俗文化

汉语词汇和民俗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塑造。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映射,各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也使语言系统不断完善与发展。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导向。
  民族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属于浅层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例如生产工具、日用器具和服饰饮食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则属于深层文化。制度文化指种种社会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法律礼仪等。心理文化较之制度文化处于更深的维度,包括思想观念和价值信仰等。研究民族文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了解该民族的代表性词汇系统。学习这些具有民族色彩和民族内涵的文化词汇,实际上等同于学习民族文化。
汉语词汇传承了汉族古老的文化,汉文化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民俗文化是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称之为民间文化。我国的民俗文化是漫长岁月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例如节日文化、谐音文化和动物文化等。
一、 节日文化词语
  汉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不同的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一些节日词语极具代表性,每当提起这些词语,就联想到了相应的节日。
(一) 春节
  春节,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古称元旦,“元”是开始,“旦”是早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早晨。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传说每逢春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用来祭祀祖先和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免灾免祸。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1. 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传统。根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庶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人们在春节这天走访亲朋好友,互祝春节快乐。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过去的拜年形式有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而如今拜年多为聚会,彼此贺新年,称作“团拜”。
2. 春联。春联又名“门对”、“春帖”、“门帖”。人们把吉祥喜庆的诗句写在红纸上,再贴到大门上,显得焕然一新。春联源自于古代的桃符。相传在上古时期,神荼和郁垒两兄弟擅长于驱邪捉鬼,后来人们为了辟邪,便用桃木雕刻他们的形象挂在门口保佑平安。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上有意义的祝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 元宵节
  元宵节,指农历正月十五,古时称作上元节。因为此节于正月十五晚上过,又称元宵节或元夕节。元宵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初刘邦死后诸吕专权,周勃、陈平等清杀诸吕拥护刘桓为皇帝。平定乱局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为了纪念,每逢正月十五,汉文帝便出宫与民同乐,灯火连燃三日,以表庆贺。在这个节日里有观灯,猜灯谜,放烟花,踩高跷和吃元宵的习俗。
1. 观灯。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下令在元宵节点灯以示对佛的尊敬。从此元宵节点灯观灯便成为习俗。唐宋之后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一连五日,观灯游玩盛况空前。明代规定正月初八连续张灯十夜,到十七日落灯。各式各样的花灯高高挂起,辉煌耀目,好看极了。
2. 元宵。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作的圆形食物。内有芝麻、桂花、豆沙、白糖、山楂等调制的馅料。煮熟之后会浮在水上,古时叫做“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在元宵节吃元宵被认为是团圆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二、谐音文化词语
  汉语发音千变万化,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谐音现象。汉语谐音词的产生是由语音系统决定的。汉语语音声母有21个,韵母39个,构成的音节400多个,每个音节有4个声调,但不同声调的音节一共有1600多个,使用的音节却只有1300多个,它们用来表示汉语全部数万个语素的发音。因此汉语中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语素很多,由这些语素组成的谐音词也很多。谐音就是利用汉语音同或者音近的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谐音取义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是汉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汉语的同音词很多,为谐音取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谐音取义的语言形式反映了汉民族求吉利,避凶邪,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
(一) 祈福的谐音词语
  祈福谐音也叫“口彩”,在民间尤为盛行。过春节故意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倒”和“到”同音,取“福到了”的口彩。在年画中,鱼是热门的绘画题材。画鱼和莲花,因为“鱼”和“余”同音,“莲”和“连”同音,取“连年有余”;画鲫鱼戏水,因为“鱼”和“余”同音,“鲫”和“吉”同音,取“吉庆有余”;画一缸金鱼,因为谐音“金玉满堂”。
结婚时,贺喜者常把红枣、桂圆、花生、莲子等干果作为贺礼送给新婚夫妇,或者把这些干果放在新婚夫妇的被褥下面。莲子和花生谐音“连生子”,红枣和栗子谐音“早生子”。安徽合肥地区结婚时,新娘入洞房之前会把自己的鞋子脱掉,穿上新郎的鞋子,叫做“夫妻同鞋”,谐音“夫妻同偕”。
(二) 忌讳的谐音词语
  汉民族具有含蓄委婉、忌直言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有些不方便直接说出的事物就采用回避遮掩的方式来侧面表达。甚至与其谐音的词语也要避讳。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谐音忌讳现象一直广泛存在。
1. 生活中的忌讳词语。日常生活中忌讳说“死、光、完、离、休”等不吉利的字词 比如“雨盖”代替“雨伞”,新娘上门时不吃瓜,因为“瓜”音通“寡”。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和病故谐音。在喜庆的场所,中国人送红包会送双数,不送尾数是四的数字,因为“四”谐音“死”。
2. 人名的谐音忌讳。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名讳”。主要是对帝王和长辈的名字避讳。从秦代开始,臣民都不可以直呼皇帝的姓名,否则就要受罚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因为“元宵”和“袁消”谐音。宋代文学家苏轼,因为祖父名字有“序”字,写文章时就用“引”代替。
谐音折射出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反映了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同音替代不仅不是汉语的弊病,还是汉语的一项重要特色,整个汉语使用的历史,同音字的妙用都是一抹亮色。可以说不懂得汉语谐音之妙,就不懂真正的汉语。
三、动物文化词语
中国汉字文化中,动物的属性常常带有隐喻。
(一) 龙。传统文化中,龙是人们最为崇拜的神圣动物之首。周代以龙喻德,汉代的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威,开始编撰“皇帝由龙而生”。所以自此,皇帝有了“真龙天子”的代号。含有“龙”语素的成语有乘龙快婿、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人们用“玉龙”比喻大雪飞舞,用“火龙”比喻熊熊烈火,“一条龙”表示一整套服务。带“龙”字的地名也有很多比如龙门峡、龙兴寺、龙山等。
(二) 凤。除了龙,还有一个传统动物是凤,和龙一样被视为祥瑞之物,因此有“龙凤呈祥”一词。“凤”常常用来象征女性,把凤当成美好女性的象征,因此女性名字中常常包含此字。“凤”在古代又是帝后的象征,因此皇后穿“凤衣”、戴“凤冠”。含有“凤“字的成语有百鸟朝凤、凤凰衔书、凤毛麟角等。
(三) 虎。另一个动物—虎,则是用来形容威武的勇敢者。比如“生龙活虎”、“龙争虎斗”、“如虎添翼”。但是人们与虎接触发现,虎无法像家畜一样驯养,因此虎也象征着残暴和凶恶。例如“养虎遗患”、“虎视眈眈”、“如狼似虎”、“虎口脱险”等。。
  汉语动物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独特意义。时代变迁,或许会出现新的动物词被再次隐喻,这种现象永远不会结束。
四、结语
民俗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代代传承。而词汇恰恰是我们了解和继承文化的有力抓手。当我们深入剖析民俗文化中的词语时,正是我们和汉文化的深入交融。
    作者:谢祈晏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3-12-07 浏览:
  • 汉语词汇和民俗文化
  •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导向。民俗文化是漫长岁月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例如节日文化、谐音文化和动物
  • 12-07 关注:0
  • 村官
  • 聚焦一个村官的职位,描述三代人作为共产党员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村民做实事的故事。
  • 11-29 关注: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