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团队:“一方土地,一缕记忆”暑期实践团队
调研形式: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采访
调研时间:2022年6月22日-24日
摘要:悠悠华夏五千载,文明之火从未熄灭。灿烂的古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京剧、剪纸、古琴、拱桥营造、桑蚕丝织……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琴棋书画,全部囊括在内。然而,文化遗产虽然种类繁多,但无一不依托于人而存在。人,才是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载体。这说来容易,可真正落实到对“活”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就有难处。
关键字:非遗;传承与保护;
正文:
一、人们接触的非遗种类与方式
1.人们了解的非遗种类不全面
一说起非遗,人们总会想起诸如京剧、粤剧之类的戏剧,或是剪纸、年画这一类传统美术,但对一些传统技艺、体育游艺了解不多。非遗根植于传统文化,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我国地大物博,既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一定的封闭性。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减少。北方蒙古族民族性的那达慕大会部分南方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西南藏族的藏医药浴法对于东部沿海的人来说也许是一问三不知。这些非遗与耳濡目染的戏剧不同,外人若非亲身经历,实在难以有很深的印象。
图1-1:人们接触的非遗方式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人们主要从课本、视频、在生活中了解到非遗
根据调研结果,有77.48%的受访者通过网络上以消息短视频等形式了解到非遗,其次是通过课本图书、生活中出现的非遗事物了解。通过综艺节目得知相关非遗文化也占据了很大比例。人们很少通过社区学校等开展的活动了解到非遗。一方面是由于开展的此类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大。
图1-2: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二、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与自身价值
1.非遗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非遗以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为主,实用价值为辅。只有8.11%的人看好非遗的商业价值。当然,几乎3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对某种非遗文化有独特喜好,他们仍愿意购买相关产品。
图2-1:人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倾向的价值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人们对非遗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完善的保护制度是非遗传承难的主要原因
调研结果显示,72.07%的受访者认为人们对非遗认识不够是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最主要原因。缺乏完善的保护制度占比68.47%。这两者又间接导致了传承人的匮乏。其次是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难以再慢下来欣赏非遗文化,若非有良好的家庭熏染,更不会将一生都投入到一项非遗的传承中去。
图2-2:人们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长大问题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三、非遗的宣传、创新与商业化
1.人们比较看好非遗融入商业化
跟据调研数据,80%以上的受访者都认同非遗的商业化,以期达到提高人们关注度,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图3-1:人们对非遗融入商业化的看法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非遗的宣传可着手于短视频平台和学生教育
青年人理应是非遗宣传的主题对象,从大众熟知的短视频平台入手宣传非遗理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生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目的,对非遗的宣传相当有益。调查结果还显示,打造“品牌”,增加公信力也是一种不错的宣传手段。
图3-2: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着重宣传的形式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非遗的创新应结合新时代元素,从而贴近人们生活
对于极具观赏价值的非遗来说,如若墨守成规,而非创新求变,只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传承与宣传都不利。以织锦为例,服饰多以花、草、各种规则图案为主,色彩虽鲜艳灿烂,但与现代审美严重脱节。在大众眼中,它终究是艺术品,之具有观赏性,达不到亲民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通过结合新时代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的成品来创新会更有利。此外,有37.84%的人认为可以结合网络加大宣传,22.52%的人强调要考虑人们的购买倾向。
图3-3:非遗创新应选择的方面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4.非遗主要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参与人们的生活
根据调查结果,64.84%的受访者认为非遗以哔站、抖音等平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会更易于接受。55.86%的人认为学校可以开展非遗的选修课。其次是通过社交平台宣传。
图3-4:人们希望非遗参与到生活中的方式
数据来源:“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