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六化”模式调研报告
实践背景: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今年暑假,我们组织了垃圾分类实践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开始新的尝试,但是覆盖面不高,工作推进难度较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垃圾焚烧处理仍然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垃圾分类回收道路任重而道远。
实践过程:
一、自我学习的成果
首先,我们团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我们了解到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的使用,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其次,生活垃圾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城市垃圾的“分类管理”“社会参与”,体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科技水平和治理效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行为,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命题。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在于,理清社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最新情况和关键因素,进而准确把握社会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行动指南。
[1]
最后,我们团队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六化”模式为例,思考新形势下垃圾分类的创新方式。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实践过程中, 江苏省沛县五段镇高庄村创新实践了具有简易化、长效化、实用化、生态化、资源化、经济化 (低成本) 的“六化”新模式
[2]。高庄“六化”新模式尝试将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与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相结合, 尝试将垃圾前端分类与后端生态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相结合, 形成了一条完整闭合可循环的生态链条, 使整个垃圾分类处置系统成为相得益彰的有机体。因此,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典型性和示范性, 具有以小见大、普遍推广的重要意义。
二、实地调研的做法
鉴于,沛县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以“百姓真正享受得到”为标准。
[4]我们团队搜集了一些沛县发布的关于“六化”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垃圾分类指导,垃圾分类知识调查问卷进行打印。调研小组在不同地区寻访,对居民进行随机采访,并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询问居民建议总结记录。
- 问卷形式调查现状
经调查团队成员小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完善,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认识,且能进行准确的垃圾分类。团队成员居住的乡村,基础设施也得到了翻新和整改,村民响应垃圾分类政策态度积极。沛县通过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栏、悬挂宣传标语、发放环保袋、发放宣传单等形式,长期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强化村民环境卫生和主人翁意识,规范垃圾分类行为,推动全体村民养成自觉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良好习惯。
[5]以此方式来提高乡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理解能力。
- 响应政策参与实践
沛县加大精准指导力度,由镇政府(街道办)和企业共同组建“三员”队伍、实行“三分管理,即督导员负责监督指导,由农户对生活垃圾进行“初分”,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到两个密闭垃圾桶;分拣员分类收集垃圾时,对农户“初分”后的垃圾再次“细分”,并引导农户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自行单独存放;垃圾被送到终端设施后,管理员进行“筛分”。
[5]通过“三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准确度更高、效果更好。我们团队就加入其中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简单知识,不仅提高村民对垃圾进行“初分”的准确率,还可以减轻分拣员进行二次“细分”的工作量。
- 总结交流
沛县还定期组织培训班,对环卫、各镇(街道)围绕环卫保洁网、垃圾分类网、再生资源回收网、公共设施管护网、便民服务网“五网协同”市场化运营公司管理人员、垃圾分拣员、村民进行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
[5]我们团队经过寻访和参与分工,对城乡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居民建议做了整理和总结。最终,和相关管理人员,垃圾分拣员和村民进行交流讨论,以更好推动沛县垃圾分类的“六化”建设。
以上为本团队实践过程记录
三、对垃圾分类与生态环保之间关系的感想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关系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大局。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对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
过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不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片面强调某个环节、介质、形态的污染减排,而忽略了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污染物在不同处理环节、环境介质、存在形态之间循环往复式地迁移与转化,污染减排变成了污染转移、延伸与扩散。
[3]
垃圾分类就是通过政府协调、部门协作、行业协同,对垃圾实行全生命周期无缝管理,对处理过程开展全链条优化设计,构建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 到产品循环使用、物质再生利用、产业生态链接,再到能量回收利用和少量残渣安全处置的“无废”系统, 切实有效地节约原生资源,真正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对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作实质性贡献。
因此,做好垃圾分类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也离不开公民们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推进垃圾分类的队伍中,为祖国创设越来越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 张南.促进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绩效提升的协同机制[J].科技智囊,2022(06):4551.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6.07.
- 魏垂敬,李岳.垃圾分类处置“六化”新模式——来自江苏省沛县五段镇高庄村的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2019(13):60-62+59.
- 刘建国.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历史使命与推行路径[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21(05):7-10.DOI:10.16242/j.cnki.umst.2019.05.002.
- 曾耀,“六化协同”构建事业单位监管新格局,,机构与行政,2022,44-46,44-46
- 本报记者 龚后雨,推动“五网协同” 践行“六化模式”,【N】,中国建设报,2021,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