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莺清18989327494)有这样一批青年学子,每年暑假翻山越岭,跨过千里深入热带雨林,巡山观察雨林物种、记录保护多样生物、探访传统黎族村落、传播雨林保护文化。2023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水之情鹦哥岭实践团队成立的第八个年头,这个寒假,团队首次通过线上的方式,继续为热带雨林保护贡献青春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与热带雨林的“常年之约”。
进山巡护,揭开“神秘面纱”
2016年,山水之情鹦哥岭团队第一次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神秘的雨林植物丛生,居住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生物种类。热带雨林气候多变,经常雨一下就是一整天,潮湿的气候使得虫蚁、蚂蟥、毒蛇横生,团队成员要穿上靴子、扎紧裤腿,全副武装才能进入雨林。在护林员的带领下,团队观察了海南孔雀雉、小灵猫、果子狸等很多国家珍惜保护动物,也曾遇到过我国特有的、非常罕见的、恐龙时代就存在的两栖动物——海南疣螈。
2022年暑假,除了进山巡护,团队成员与当地护林员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在鹦哥岭基地中,驻扎着许多几十年如一日为保护热带雨林而努力的护林员们,他们多为附近乡里的村民,对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及其属性如数家珍,但一提起信息化建设、电脑办公软件等便头疼不已,只能依靠手写记录雨林的巡护日常。于是,团队成员制定了基础的电脑技能培训方案,对护林员们进行技能教学,方便更高效地开展雨林保护工作。
千里送情,谋划“数字蓝图”
“每年我们都是暑假时才到鹦哥岭去,准备的时间也比较仓促,与当地护林员的联系比较有限。”团队负责人郑莺清说到,“放假前,我们便商量着能否利用寒假的时间,一是为今年进山做些准备,二是看看护林员大叔们还有没有别的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
当再次与护林员取得联系时,他们对团队去年教授的电脑技巧夸赞不已。“以前总记录在本子上,气候也潮湿,经常字迹都被水晕染开了。”“现在我学会了先用手机记录,再同步到电脑上整理,再也不怕材料有遗漏了。”
纵使相隔千里,团队也积极为护林员的日常工作信息化出谋划策。既然无法面对面教学,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既便于交流,还能实时温习。于是,团队成员一个个争先恐后,根据自身特长优势,先后录制了WORD、EXCEL、PPT、PS、PR等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视频制作软件的教学视频。考虑到护林员的日常空余时间较为零碎,又将每个主题的教学视频分为若干个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形成系列。收到一条条短视频的护林员们喜笑颜开,还与团队成员们约定今年暑假比拼电脑技能。望着远处的绿水青山,护林员们知道千里之外还有一群年轻人,与他们一起守护着这座绿色宝库。
放飞想象,灵动“雨林妆容”
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热带雨林的保护呢?经过多年探索,团队发现设计的许多具有鹦哥岭特色的小漫画、文创品非常受到大家的喜爱,便每年都创作原创作品,宣传热带雨林生态文化保护知识,同时将义卖所得为保护雨林贡献力量。
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繁多,但许多都叫不上名字。经过翻阅大量的资料学习,团队了解到了如飞瀑草等稀有生物的特性,这些生物数量稀少,往往也并不为人所知。团队便尝试着将这些生物拟人化,把他们变成更加有趣的、能够让大家了解的东西。于是,鹦哥岭也有了自己的玩偶形象,愈发憨态可掬。
例如人偶的创作是基于海南鹦哥岭的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变化较快,那么人偶的形象就是古灵精怪的少女,服饰参考当地黎族特色,融合了传统的花纹,颜色则采用水墨渐变色,裙子上的银线是“雨丝”,裙摆上的装饰是“雨珠”,相互映衬。
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千千万万瑰丽的物种。山水之情鹦哥岭实践团队将继续坚持“守护热带雨林”的初心,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将青春融入到热带雨林的保护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