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嘉颖 罗珊 彭小敏)6月22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香遇·非遗”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云纱星韵香云纱(非遗)文化园,针对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与创新这一课题进行实地调研,探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香云纱染整技艺,了解其历史故事和传承现状,在实践中感受岭南非遗的魅力。
日光和煦,走进榄核镇,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映入眼帘。从路口径直走入,路过冼星海(故里)纪念馆,就抵达香云纱文化园。走入馆内,一副副香云纱面料纹样图陈设于展台,没见到香云纱的踪迹,却好恰能闻得到香云纱的飘香。
香云纱,凝聚疍家人智慧的结晶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诗句中所描绘的正是本文的主角,香云纱。”工作人员讲述起了香云纱的故事。
榄核镇是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有着400多年香云纱生产历史,是我国四大香云纱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没有受污染的河泥更是为制作优质香云纱面料提供了天然保障。
实践队成员跟随讲解员进入了香云纱制作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讲解员介绍香云纱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而染色的关键原料在于一种广东特色植物“薯莨”,使用薯莨根茎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浸泡。薯莨汁根据其浓度不同分为:头过水、两过水、三过水、四过水,将已磨碎薯莨放于竹筐后放入水槽中,称为“头过水”,将浸过“头过水”的薯莨碎渣在浸入到第二个水槽中便得到了“两过水”,以后依此步骤得出的水为“三过水”“四过水”,薯莨水的浓度便由浓转淡,以适应染整中的各个步骤。
每次“过水”后,先将染整过后的纱绸平铺于草地之上进行“晒莨”,纱绸在阳光暴晒下吸收水分,使绸面增加阴阳色的效果。晒莨师傅展示“晒莨”的过程,师傅认为,晒莨技艺要留意天气情况,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晒,只有晴天才可以晒莨,真正谓之“看天吃饭”。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考擦香云纱“晒莨”过程。通讯员 宋城希 供图
看到这么多学生对香云纱感兴趣,讲解员热情地拿出一块新布,手把手地教团队成员学习“过乌”。“泥要先搅拌均匀,然后慢慢搅匀涂在丝缎上......”河泥需使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涂抹丝缎,让薯莨汁中的鞣酸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微妙的反应,形成一层类似树脂的纯天然薄膜浮在纱绸表面。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学习体验“过乌”制作工艺。通讯员 宋城希 供图
原本雪白的纱绸通过十四步基本工艺流程,经过薯莨,阳光与河泥的一次次交融,接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完成了化蛹成蝶的蜕变。复杂的工艺流程让同学们纷纷感叹道“香云纱不仅是一种布料,一项传统制作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疍家人智慧的结晶。”
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
观一张莨纱,品一门手艺,读一段古史,足以一睹疍家人百年的智慧与历史。进入香云纱制品展销区,发箍,头绳,香包,手提包,服饰等琳琅满目的香云纱制品、古色古香的布景,队员们被馆内深厚的文化气息所震撼,纷纷放慢了脚步,仔细端详。
榄核镇湴湄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森戴着一顶尖顶草帽走进馆内,坐在朱红色木凳上,面对前来调研的学子,他热情地讲述起自己与香云纱的不解之缘,“我自己也是疍家后代,从小跟香云纱打交道,对香云纱有着很深厚的情谊。”他认为,现在了解和喜爱的香云纱的年轻人不多,希望能通过融入更多新元素、创新推广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将香云纱更好地传承下去。”
图为马志森先生正在向队员们介绍香云纱文化。通讯员 苏思宏 供图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的发展。近几年,香云纱仿制品逐渐开始对传统香云纱有所替代。机器生产依靠性价比高、量产大趋向的优势,给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力,部分香云纱制品因作品性价比、设计被仿制品超越而被迫淡出市场。这既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挑战,却也是机遇所在。
经过本次与调研旅程,实践团队队员们纷纷表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发展与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感青年力量于非遗文化传承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传承面对着时代的挑战,需要青年人解答。接下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香遇·非遗”实践团将尝试着将现代数字化染整技术与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相结合,融入时尚元素,探索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