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7月23日电(通讯员 彭悦琴),2023年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积极学习、感悟、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为减少“八角笼”的故事,以青年的角度、视觉开展实地调研地区脱贫情况。
团队成员前往自己的家乡于都县,访问于都县各村委会脱贫情况,并同村委会干事一起拜访了退伍老军人,拜访慰问贫困家庭。在同东方红村委会书记交谈中了解到,目前对脱贫家庭已经实行结对帮扶,同时为弱势群体提供脱贫岗位和就业培训,实现从根本上脱贫。通过团队成员的实地考察发现,确实如此,无论是县城内还是乡村里脱贫效果显著。曾经被老师们称为村中最为贫困最难走地区——龙溪也相继脱贫,道路修上去了,电也通村了,房子也建起来了,风力发电的风车也安上了。据团队成员调查得龙溪位于高山之上,具有险峻的山势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是于都县乱石村唯一可以在冬季看见拥有大量积雪的的地方,也有人慕名而来,从而带动发展。
据团队成员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方面,于都县紧紧围绕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土天然的富硒资源优势的特色,结合于都县各个乡村不同富硒土壤情况,因地制宜,擘画出一幅富硒产业发展蓝图,制作出一件让人民发家致富的法宝。队员在同了于都县富硒产业相关负责了解到,近年来,于都县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打出“连招”,打造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稻米等一系列富硒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富硒特色产业。据成员实地考察发现,大棚富硒产业已经带领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等地脱贫。但也有些村庄的大棚被荒废,无人管理。
此外团队成员拜访了于都县乱石村的老人,听取了老人讲述的他们眼中的家乡的变化。80多岁的李奶奶,一位亲眼见证中国逐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来人,经历过人民公社、文革、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的老人,亲切友好的向我们讲述了她年轻时候的生活。据老人讲述她15岁就嫁为人家,生活又累又苦又没文化,公社时期群众吃不饱,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时生活好过一些,而现在是个好时代,大家日子过的更有盼头了,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穿的好,住的舒服安心,年青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团队成员走访了自己的母校——乱石初中,据调查了解到乱世初中,一所坐落于群山环绕的脚下的乡村初中,已经安装了多媒体,建有独立实验室,橡胶跑道也建成,住宿条件从二十几人一间转变为几人一间,住宿条件大大改善,中午有营养午餐提供,营养也跟上了。据团队成员调查和学校老师介绍得知,学校和学习努力,已经向于都二中和一中提供了不少人才,其中以龙溪学生最为刻苦。
关于于都县城区里,据队员实地调查发现,近年来于都修桥修路以惠民,沟通县老城区;扩大校区以缓解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于都县的就学的压力。自2019年主席亲自走访视察于都县红色文化后,于都县红色文化发展浪潮迅猛掀起。据队员采访当地村委会干部和领导得知,于都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吸引各地游客,带动经济发展,就今年来往于都学习红色文化的团队和三下乡的各大高校团队明显增多;开展各种特色活动,例如往年少有的草地音乐节,无人机表演,于都夜市活动等,为城市添加生机活力。从调查中以及同团县委访问中可得,于都县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效果显著。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祁禄山干部关于红色文化发展和脱贫攻坚问题。 彭悦琴 摄
图为团队成员彭悦琴访问李奶奶年轻的故事和对于现在生活变化情况的看法以及询问村里脱贫的情况。彭悦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