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7月2
5
日电(通讯员:周秭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利用暑假走进成都市都江堰市城区大街小巷,开展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深入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都江堰的发展情况。同时感受都江堰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发展。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的5月12日。设立“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市在这次地震中损失惨重,成为极重灾区。经过3年灾后重建,在全国党政军民特别是上海市的大力支援下,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发布,决定由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后。上海市高度重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爱,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对口援建工作。根据中央关于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上海援建“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和“三项原则,一条主线”的要求,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紧密结合都江堰市情、灾情、民情,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着力推进科学援建、优质援建、务实援建,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人民满意工程。2010年8月15日,上海对口援建总投资82.5亿元、共117个项目全面竣工。至此,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今年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15周年纪念,实践队员走进居民小区,随机采访了几位都江堰市的当地居民,对他们关于08年以来城市变化的看法进行了简单的询问。其中实践团队采访到一位教育工作者,她谈到:1、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完善。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按照抗震八级地震修建新校园,教室里的投放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上海市制定了都江堰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期为都江堰市培训6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含管理者)。从理论学习到跟岗实践,提升教学教学水平,并学以致用。3、拓展学生视野。上海学校和都江堰学校对口帮扶,通过交流活动和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和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
周秭彤
在采访
,
彭志钦
摄
团队队员随机采访了一位市民,对于都江堰的灾后重建他表示,“十五年后,当年的地震灾区已大变样,亲历者们也有了各自新的生活。灾后矗立起的城市,正是这份新生的寄托。城市的发展越发健全,配套设施,基础建设也在对口援建城市的帮助下,在都江堰自身的努力下,迸发出现代化城市的新芽。这是灾后新生最好的展示,在巨大悲痛之后,是最好的蜕变。”
后来团队队员在楼道中遇到了一名中学生,据了解,虽然他出生于震后,但每年的地震演练,都给他带来深刻印象,在学校和生活中也学习到了许多地震自救知识,在近几年发生的几次余震中,他都能利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图为实践队员
周秭彤
在采访
,
彭艳
摄
实践队员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市民对于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感谢,市民们提到:“十余年来,都江堰市有效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均衡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市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事业有了明显改善。”在一条环城生态绿道上,实践队员还看见了许多骑行者,他们从不同的地方骑着自行车,经过天府绿道,锦江绿轴、金马河绿道、天府源湿地公园等城乡绿道,一路环城。他们谈到:这些绿道的修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健身康养方式,还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富有生态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践队员以此为插入点搜索到相关信息:近几年来,人工造林4538公顷,封山育林11508.8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4%,都江堰也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实践队员还来到了位于都江堰市上阳大道683号的农夫山泉基地,2023年初,农夫山泉首次来蓉。据悉,农夫山泉都江堰生产基地项目是农夫山泉在川投资建设的第二个生产项目,也是其在蓉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项目选址都江堰市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利用都江堰市的优质天然山泉水源,生产农夫山泉饮用水及饮料等系列产品。
对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市积极运用文旅产业建圈强链,实践队员来到南桥“堰遇256”蓝眼泪啤酒节,这是2023年夏天都江堰市文旅局财政局联合推出的一项融旅游和经济为一体的文化活动。都江堰市文旅产业链相关负责人谈到“我们通过打出‘文旅融合助力打造新消费场景、创新业态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乡村休闲游拓展全域旅游纵深’的组合拳,不断创新文旅业态培育。结合游客需求特点,融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文旅消费场景,丰富沉浸式文旅消费新业态。借助供给丰富、场景多元的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推动都江堰市旅游从传统景区游向全域延伸。”,为都江堰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大地震发生的15年后,都江堰用自身的发展提交了现代化发展的答卷,发展路漫漫,现代化发展道路必将带领我们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