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至15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诗意浸黔甬,春风拂四乡”诗意语文乡村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1人分批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语文教学、调研古城诗意文化传承情况等形式,在贵州、东钱湖、慈城古镇等地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诗意拂四乡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诗意语文”和“乡村振兴”为主题,团队成员精心筹备有趣的诗词课堂,采访活动参与者的感受,深入研究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展的线上和线下多次活动聚焦乡村孩子语文学习存在的资源匮乏现状,着力寻求高效的解决措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生生、师生多元互动的言语实践中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践履“诗行”、积淀“诗语”的归真、求善、至美。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贵州同学展开线上交流 实践队成员 闻奕 摄
7月5日,团队成员借助线上设备同贵州省兴仁市第七中学的同学们展开交流,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诗词鉴赏课。团队成员柯舒凌以重读李商隐的诗歌《夜雨寄北》为主题,讲述诗人的生活经历,展现时间的珍贵与生命的悠长。柯舒凌结合自身经历,细致讲解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句子,让贵州的同学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线上交流的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连接了东海之畔的甬城与西南群山中的贵州,黔甬两地展开了一场诗意的对话。兴仁市第七中学的同学们对这次课堂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在课堂上积极与团队成员展开互动。课后,兴仁市的同学们分享这节的学习感受,视其为同平时的语文课有很大不同的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在这次的诗意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探索李商隐的诗歌,也为诗歌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所深深地打动。
图为实践队在东钱湖社区支教 实践队成员 丁睿 摄
7月11日,团队成员周帅行、胡科红、陶昕然等人奔赴东钱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给东钱湖社区六年级的小学生们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诗意语文线下课堂。成员们从苏轼的《定风波》着手,再现苏轼跌宕起伏又豁达开朗的一生,揣摩“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意蕴丰富的诗句,将先贤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传递给东钱湖社区的孩子们。
此外,成员们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诗词游戏。通过诗词接龙、飞花令、诗词对句等小游戏,调动起孩子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在娱乐中更加深入地把握诗人的意旨,拥抱灿烂的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诗意课堂进乡村是我们所有团队成员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美好,从传统诗词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团队的负责人周帅行这样谈到。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实践队成员 丁睿 摄
7月15日,团队成员闻奕、王淑禾等人前往古镇慈城调研当地文化振兴成果并宣传诗意语文概念。慈城,史称"句余"、"句章"、"慈溪城",是浙东名邑慈溪的老县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之称。因此,团队成员选择此处作为实践走访的目的地,寻访慈城的非遗传承人、退休语文教师等文化教育事业的资深从业者,并向当地村民介绍团队正在开展的诗意语文支教课堂。螺钿镶嵌传承人邵益达老先生向团队成员表示认可,并寄希望于更多的年轻人也能参与进来,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推动文化教育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揆诸当下,社会大环境趋于理性化,语文教学在绩效化和工具化的浪潮下渐失灵性。基于此,团队成员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旨在赓续中华民族精神传统里的诗性文脉,呼唤现代社会里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力量,让语文课堂回归于文字的诗意魅力,回归到人文教育的崇尚价值,充分彰显诗性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在文化领域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