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戏韵流芳——新型宜居城市建设助推者
学校:南京财经大学
团队名称:戏韵流芳小队
作者:张懿萱 谭炜 唐悦舒
摘要:城市形象建设是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宜居城市的定位已不仅局限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而是转向人文关怀。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的团队通过走访淮安市、连云港市、盐城市等多地养老院、社区老人,对以戏曲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养老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调研,从而了解在“老龄化社会”、“互联网+”的背景下,地方传统文化对于新型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同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老年生活 老龄化 地方传统文化 宜居城市 城市形象
1.1研究背景
1.1.1淮海戏介绍
淮海地区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这个区域历史悠久,方言种类繁多,其中江淮、中原等地方言占据了主导地位。“淮海戏”就在这样独特的地域环境中诞生。淮海戏被誉为江苏的“三小戏”之一,在当地, 它被人们誉为“乡音、乡情、乡俗”的代名词
[1]。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在唱腔方面,呈现出曲调质朴、高亢、豪放的特质。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以“唱”为主,并兼具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用“唱”和“演”来表现生活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等。
1.1.2淮海戏现状
淮海戏植根于地方文化,代表了淮海地区的生活特色。淮海戏在淮海地区,多是以剧团表演的形式传播,而随着目前表演形式的更新变换,戏曲传承呈现略微颓势。除了较为活跃的戏曲,淮海戏的表演多是在地方剧院演出,或者由民间组织进行表演。而民间组织的表演者多年纪较大,因为从小受到戏曲文化影响而从事相关职业。由于戏曲的普及度不高,专业性又较强,所以老年人对于淮海戏的喜爱程度高于其他年龄层次。
1.1.3文化养老介绍与现状
文化养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与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相对应:第一层次是基于个人爱好与事业开展的学习;第二层次是参加文化培训,陶冶个人情操;第三层次是休闲文娱体育活动。从宏观制度层面来讲,文化养老应该是反映特定的价值取向,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为主、借助文化活动实施的养老服务及制度体系。从微观内容层面,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养老而言,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赡养的基础上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一种高品质的养老方式。
文化养老相较于传统养老产生了几个方面的转变
[2]:内容上涉及了整个养老体系的顶层制度设计;形式上更加强调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者由家庭转变成市场主体。然而,在推动文化养老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养老自主性差、文化养老定位混乱、文化设施设置不合理与共享性不足和创新驱动下的内涵缺乏。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 了解淮剧与淮海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形式
- 剖析传统戏剧在推动文化养老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究戏曲养老的创新途径
- 了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地方戏剧文化对于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1.2.2研究意义
(一)国家层面
推动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要。“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3],老年人既是“精神食粮”的消费者也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实践团队通过走访调查,对于淮海戏的现状和戏曲养老的发展做出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到推动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激发和释放老年人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同时,团队成员观察到,国内多社区为发展文化养老,纷纷丰富社区文化活动,而以淮剧与淮海戏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中正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研究有利于更多城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促进城市形象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自信道路。
(二)社会层面
“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4]文化养老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养老方式,而地方戏曲作为老年人最为习惯的文化表现方式,在文化养老的推进过程中又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促进老年人自由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素质能力,让每个老年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生活空间区域和发展方向,尽己所能老有所为。将戏剧元素应用到文化养老之中,进而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与城市形象的建设。
(三)个人层面
了解家乡的戏剧文化有利于帮助青年更深刻地了解地区历史变迁,培养其历史观、民族观;了解家乡地区戏曲养老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青年认识国家文化强国政策。同时,戏剧中所讲述的传统故事、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与精神世界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如今这样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青年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了解、传承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通过搜集整合资料与实地考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社会调研能力,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显著提高,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应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本次研究主要为线下走访,团队成员通过走访淮安、连云港等多地社区中的老人以及老年歌舞团,充分了解当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对于本次的研究课题形成了初步认知。
研究方法:文献法 观察法 访问法
2.1实地考察
2.1.1淮安实地走访老年歌舞团
2023年7月18日至19日,“戏韵流芳”团队在淮安市淮安区邀请本地一支由六十岁以上老年人组成的歌舞团在淮安区欣天地商场为群众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公益表演。歌舞团成员依次表演了摇花船、打莲湘等地方传统舞蹈,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对主演们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个歌舞团的成立初衷是聚集志同道合的老人们去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主演陈奶奶提到,随着年岁增长,与社会逐渐脱节,可供老年人娱乐的途径减少,与子女交流机会减少,使得自己时常感到孤独。她说,召集了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热爱舞蹈的伙伴一起排练一起交流使她感到充实。同时,她们的歌舞团积极参加省里、国家的比赛,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弘扬出去,为自己的城市争光。说起这些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体验了淮安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进一步认识了想通过挖掘城市特有文化元素,打造城市形象名片,从而打造新型宜居城市,关键在于老人与孩童。老年人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与热爱,孩童在老人耳濡目染之下,也会逐渐喜爱传统文化。故此,团队成员认为大力推广这样的老年歌舞团是十分有必要的。
2.1.2连云港、盐城等地区走访社区老人
8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戏韵流芳实践团队走访了附近的养老院、社区,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为宗旨,与老年人们一同探讨戏曲的知识。此次活动不仅让老人们忆起了戏曲的美好时光,还教授了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收听戏曲的方法,共同感悟智能时代的戏曲乐趣。
活动一开始,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逐个与老人们进行交流,以了解他们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喜好。在采访中,老人们纷纷表示,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自己而言也是童年的回忆和伙伴。他们热情地分享自己喜欢的戏曲类型和角色,京剧、评剧、豫剧等各具特色的戏曲形式成为了他们争相赞美的对象。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们耐心地教导老人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收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尽管老人们对智能手机感到陌生和困惑,但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下载戏曲音源,并通过手机播放器欣赏自己钟爱的戏曲作品。此外,一些老人们还展示了他们自己的戏曲歌唱技巧,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遇到了一位热爱淮海戏的老人。她对淮海戏情有独钟,每当有空闲时间,她都会选择在收音机上或广场上聆听这种戏曲。通过与她的交流,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戏曲对于健康养老和快乐养老的助力。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走访充满了温情与感动。他们深刻体会到戏曲文化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老人们心灵的寄托和记忆的延续。同时,通过教导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收听戏曲,团队成员们也感受到科技对艺术的推动和传播力量。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戏曲得以传承并与智能时代相结合,更好地传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内涵。
2.1.3总结
通过在淮安等多地的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对于以戏曲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精神的慰藉。老年人带娃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老有所依,幼有所教”不仅是为其提供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应更关注其精神生活。在实地调研之后,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戏曲对于健康养老和快乐养老的积极影响。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能够满足老人审美的需求,还能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老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方式来欣赏戏曲。因此,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承戏曲文化,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戏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同时,老年歌舞团的推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一,它解决了老年人闲暇时间空虚孤独的困境;其二,它更加亲民化,大众化,为不愿花钱买票去看表演的人提供机会,去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其三,它的观众大多是老年人与孩童,让孩童尽早接触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这样的模式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那么青年人也可更为放心地去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从而推动新型宜居城市的形成,让传统文化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
3.1戏剧
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冲击,戏曲市场萎缩
在互联网时代下,地方戏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相比于冗长的戏曲人们更倾向于适合打发碎片化时间的影视和短视频。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青年人对传统戏曲文化失去了兴趣,中老年人也有不少沉迷于棋牌、网络K歌、广场舞等娱乐文化,因此方言戏曲的观众大量减少。因此,戏曲演出的市场不断萎缩,戏曲演员的收入略显拮据,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戏剧人才投身戏曲艺术的积极性,许多演员产生了消极对待的心理甚至有了转行的想法。剧团的运营情况不佳也会制约剧目的创新和编排,影响戏曲演出的呈现效果,使原本支持戏曲发展的集体和个人减少对剧团的投入,许多剧团因此面临倒闭的窘境。
(二)人员配置不齐,专业人才紧缺
同时,当代戏曲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对青年一代戏曲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出现了传承断层的情况,严重威胁到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地方戏曲的传承主要靠的是师徒模式,群众普及率较低,要培养一批成熟的地方戏曲演员绝非一日之功。戏曲演员的培养周期长,大多数戏曲演员都是从小开始学习,而当代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大、练功辛苦、出路选择狭窄等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让孩子们放弃了戏曲文化的学习。许多地方的老一辈演员因退休、伤病等原因退出舞台,后继无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才储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传承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5]
(三)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与时代审美脱节
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与时代审美脱节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人们关注点的角度来看,当前人们更关注视觉化内容,并且要求这些内容形式新颖、节奏明快。而传统戏曲讲究慢工出细活,以高标准、高质量来对待一招一式、一唱一和,因此呈现出的内容往往节奏较慢,并且形式较为单一,很难在第一时间引人注意。从思想观念和认知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所崇尚的一些观念难以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比如“忠臣孝子”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是迂腐的,不符合他们追求个性的心态,因此,他们会对这类思想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更不会主动欣赏和品味传统戏曲表演艺术。
[6]
3.2戏剧在传承创新中的建议
(一)完善人才配置,着力队伍建设
对于淮海戏和淮剧这类地方戏曲而言,人才是传承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戏曲从业者青黄不接,为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从事组织管理的文化馆还是具体演出的戏曲团队,都迫切需要充实一批懂业务,在戏剧、曲艺方面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的加入,例如比如设置相关编制岗位,完善文化馆的人才配置,同时也可以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各种人才培训机会,包括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程以及戏曲社团,安排淮海戏、淮剧大师进入校园,将戏曲文化带进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戏曲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并积极传播戏曲文化。
(二)加强经费保障,强化扶持力度
面对戏曲市场萎缩,戏曲从业者收入较低的现状,戏曲文化急需政策的扶持以及经费的保障。政府可以设立淮海戏与淮剧发展专项资金,这一资金专门用于创作创新剧目,丰富戏曲团队物资,将戏曲演出作为专项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名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开展送戏曲活动,加大流动演出场次。一方面可以加强和提高政府补贴的份额和范围,另一方面可畅通社会资本捐赠戏曲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如资助项目、提供设施等参与到戏剧、曲艺的传承发展中来。多方资金的注入,可以增加演出团队的生存活力,同时还可以为团队提供创作发展资金。
[7]除了资金上的直接支持,政府也可以在社区中放置广告牌、搭建舞台,让淮海戏与淮剧走进人们的生活。
(三)优化节目内容,契合时代主题
目前,多数戏曲演出团队演出的剧目缺少创新,往往以传统的戏曲剧目为主或是照搬现有的剧目,淮海戏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剧情较为老套,多以家庭伦理戏、男女情爱戏为主,而淮剧又多含悲情色彩,无法满足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需求,因此,传统剧目也需要拥抱时代,与时俱进,与时代审美相一致。不断推陈出新的高质量作品才能抓住观众,赢得市场。各个戏曲团队可以坚持“能反映当下的生活、能适合各个年龄层次观看的剧目”的原则,通过改编热门小说、反映社会热点、跨界合作等方式,演绎老百姓身边事,反映老百姓当下生活,以优质内容抓住观众。
[8]同时,团队也要培养和锻炼团队自身的编创能力,形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四)多种途径传播,拓展发展空间
多媒体时代,年轻人对艺术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下场亲身参与戏剧体验是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剧本杀、戏曲古装照的流行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政府可以推出的“淮海戏戏剧艺术沉浸式体验季”,面向市民广泛开展戏剧沙龙、剧本围读、剧目赏析、戏剧角色体验等类型丰富、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主题戏剧活动,邀请专业淮海戏、淮剧演员带领市民进行相关活动。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类活动或许并不合适,政府应当联合各个社区、敬老院,定期安排淮海戏与淮剧演员进行演出,可以向老年人传授一些基础的戏曲知识,观看表演的老年人在社区或是敬老院中的闲聊会让淮海戏在老年人群体中掀起热潮。
(五)数字赋能传播,吸引年轻观众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更加追求便捷,艺术也不例外。科技的发展势必对戏曲的传播方式和观演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对年轻人来说,往往更容易接受短视频这样的碎片化信息,也更加注重信息传播场景的转换,因此,元宇宙技术、视频直播、云直播、云回看等体验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云演出进入大众的视野是疫情之初,如今3年过去,线上演出已然成为了演艺活动的重要抓手。此外,淮海戏与淮剧的创作者需要将艺术展示前移,即从创作初期就运用直播、纪录片等形式向大众展示创作过程,让年轻一代了解淮海戏与淮剧背后的历史积淀。
3.3戏剧在城市形象建设方面的作用与建议
(一)城市形象建设要素
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文化, 是城市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城市文化的外部形象展现。城市文化可以说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注入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就会产生凝聚力和吸引力, 从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知名度, 也即意味着城市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独特的城市文化, 作为城市的宝贵财富, 已逐渐与城市形象融为一体, 文化因素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像一座没有灵魂的家园。因此城市形象必须以城市文化作基础。
[9]
戏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以苏北的淮安、连云港、盐城三市举例,三地都具有独特的淮海戏与淮剧文化,淮海戏与淮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地应当牢牢抓住地方特色的戏剧文化,将其打造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忆点,让城市个性化、风格化的具体展现通过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特色民族文化等展示出来,让戏曲文化与城市形象融为一体,进而打造充满文化色彩的苏北城市形象。
- 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兴衰,文化则是竞争力的核心,城市的根与魂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大多采用创新城市建设、弘扬城市文化等战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文化艺术受到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其运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及特色文化,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审美反映,更是宣传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
- 提高城市居民的光荣感
城市是社会建设发展的根基,城市向社会传递优良的形象品味,既可以强化城市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使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产生光荣感、自豪感,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发展领域。
[5]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汉服文化的爆火、河南春晚的出圈无一不印证着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人们较为熟知的戏曲有京剧、黄梅戏、沪剧,但我国的戏曲种类不止于此,将戏曲文化运用到城市形象的建设中可以将地方戏曲带入大众视野,让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产生更为浓厚的光荣感。
- 建设数字化戏剧博物馆,构建城市形象载体
“中国戏曲在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大量的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经典剧目,资源极为丰富,内容弥足珍贵。”
[10]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三届政协委员多次提案,呼吁建立国家级戏曲博物馆,由于缺少国家权威性、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戏剧文物资料和剧目缺少权威性、系统性的积累留存,有的剧种及其传承人没有完整的剧目影像,甚至出现人亡艺绝、团毁戏丢的现象。将已有的戏剧元素进行保存的任务迫在眉睫,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打造数字化戏剧博物馆,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之美。在建设数字化戏剧博物馆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地方戏曲作为城市形象载体推动旅游业建设,完善城市形象。
2.基于戏曲文化符号,设计城市形象样式
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拍摄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方式来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效率,拓展其影响范围,纪录片中全面生动的传播内容会让社会群众对城市有直观的了解。纪录片应当以地方特有的文化为起点,例如苏北的淮安、连云港、盐城三市可以基于地方戏曲的文化符号,以拍摄淮海戏与淮剧演出的纪录片的方式,用戏曲演出的形式描述城市的建筑特点、人文景观记录、设计,穿插城市的建筑以及人文景观的图片,这一措施不仅能够宣传地方戏曲,而且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城市形象。
四、结语
在本次对以戏曲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的调研中,团队成员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戏曲文化在打造快乐养老、助推新型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有了初步认知。团队成员也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有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戏曲文化,投入到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希望有更多城市发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应用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为文化自信道路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俞悦.地方戏曲与文化养老[J].戏剧之家,2020(04):222.
[2]仇丽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22(02):56-61.
[3]冯德辉.新时代推行文化养老的意义及实践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6):184-185.
[4]张发年,王淑娟.艺术文化养老: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J].艺术教育,2015(05):110.
[5]滕森.数字化建设视域下的地方戏曲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23(06):42-44.
[6]段晓羚.信息化时代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困境与机遇[J].文化产业,2023(05):40-42.
[7]廖秀芬.四川基层文化馆戏曲资源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四川戏剧,2023(04):135-137.s
[8]赵克让.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研究[J].四川建筑,2015,35(05):46-47.
[9]李俊俊.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209-211.
[10]张诗童. 三届政协委员多次提案 呼吁建立国家级戏曲博物馆[N]. 中国青年报,2023-03-14(012).DOI:10.38302/n.cnki.nzgqn.2023.0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