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走进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
三下乡:走进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
7月21日电(通讯员 缪丽枫 ),7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实践团队的成员在这个暑假,走进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队员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采访和实地记录,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为传承文化高举旗帜。“西方的狂欢日,东方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实践队员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发展及举办火把节前期的准备等,对身为彝族的毛先生和安先生进行采访。关于起源和发展毛先生表示:“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对于彝族来说,是阿体拉巴为了对抗蝗虫,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举办准备及流程,安先生表示:“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每个村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火把节第三天:送火。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杨先生。 为了解彝族民族服饰文化,实践队员对彝族服装店的杨老板进行采访。杨老板表示:“彝族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化,配有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各具特色。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其中“察尔瓦”是一种形似披风的衣物,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染为深蓝色。女性喜欢穿镶边衣,这是一种右衽宽长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有金、红、紫、绿等色花纹图案,衣领镶细银泡。彝族服饰的颜色特征是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 传承文化,弘扬文化,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在采访过程中,在被问到如何传承和发展文化这个问题时,杨老板这样答道:“我们要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价值,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价值是值得体现和接受的。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