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一城一味,一味一记忆
扬州7月1
6
日电(通讯员 花兴宇)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星火成炬,丹心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团队成员利用这个暑假,走进扬州市仪征市陈集镇,探寻非遗美食——陈集大椒盐的仪征味道。
据团队成员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到陈集大椒盐也叫擦酥烧饼,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粘上芝麻,放入炭炉烤制而成,油酥多、芝麻香,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制作过程复杂,有烫肥、发面、扳碱、饧面、搓压、加酥、撒芝麻、烧烤、涂油等工序。2008年,陈集大椒盐制作技艺被列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提及扬州茶肆“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指的就是擦酥烧饼(大椒盐)。大椒盐,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陈集大椒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那学峰,18岁开始学习制作,20岁出师,在政府供销社负责做陈集大椒盐。下岗后那学峰和他的老搭档高兵在陈集镇合作开店做大椒盐。现如今,高兵的儿子高永进从父辈手中接过衣钵,和刘强共同守护着仪征人的舌尖记忆。他们以满满的匠心、稳稳的坚守,传承浓浓的仪征味道。
每天清晨,陈集镇西山北路中国人寿保险旁的街口处就飘出了一缕缕香味,牵动着路人们的心,告示着:“陈集大椒盐”营业了。靠近店铺,团队成员首先看到的是右手边的“陈集大椒盐”的招牌和左手边的一块非遗的牌匾。店里的两位师傅是高永进和他的表哥刘强,两人之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默契十足。
(图为陈集大椒盐的门面。 花兴宇 摄)
进到店里面,团队成员发现,大椒盐确实如名字所说,够大,是市面上常见的烧饼的两倍多,对食量小的人来说一块即管饱,椒盐是因为油酥蘸盐后的咸香。历来大椒盐烧饼是没有甜口的,也只有一种咸口味道。但是为了跟上时代,拓展生意,甜口的烧饼也随之发展出来,并且和咸口的一样热卖。“老板,给我装两块大椒盐!”早上6点多,刚出炉的大椒盐便迎来今天的第一位顾客。拿到冒着热气的大椒盐烧饼,老练的顾客还得刷上几滴麻油,麻油是两位师傅家自制的,据说这样才更香。团队成员也买了一块刚出炉的大椒盐,刚掰开,芝麻香气便随着“咔嚓“的清脆声喷薄而出;咬上一口,芝麻的酥脆和椒盐的咸香充盈齿颊,风味独特。老顾客在等待之际,还告诉团队成员,大椒盐还可以配着当地有名的绿杨春茶,慢慢撕吃,嚼一口饼,喝一口茶,浓郁的茶香和饼香相得益彰,更具风味,别有一番雅趣。
(图为刚出炉的大椒盐。 花兴宇 摄)
团队成员利用两位师傅们的空暇时间,对其中一位传承人高永进进行了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高师傅今年38岁,做大椒盐已经有10年多了。至于高师傅为什么要选择这份行业,他表示他是子承父业,父亲想让他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一开始他并没有想跟父亲做烧饼这一行,觉得太辛苦且没有打工来的自在、来的钱快。直到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高师傅还是虔诚地接过了这门手艺,继续坚持了下来,一直做到现在。谈到每天都要起早贪黑,高师傅说不后悔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生活还是得继续坚持下去。随后,团队成员和高师傅聊起了陈集大椒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件事。在被问到将大椒盐列入非遗有什么好处时,高师傅表示,实际一点讲,除了镇上的人来买大椒盐,还会有些慕名而来的人,他们也会带一些大椒盐回去送亲戚,因此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可以维持家庭开销,还能因此促进陈集镇的经济发展;往大了说,对他们手艺人而言,能把这个陈集大椒盐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不仅是对老一辈人的交代,而且是对年轻人思想上的更深层次的一种教育。这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一份精神财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共同发展。
(图为高永进和刘强两位师傅在接受采访。 花兴宇 摄)
最后,团队成员拿着印有“陈集大椒盐·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袋子和高永进、刘强两位师傅合照。薄薄的一块饼,承载了两代人的情感和热爱。来来往往、源源不断的顾客,证明了陈集大椒盐的热卖。团队成员有理由相信,陈集大椒盐会得到更多吃货的青睐和喜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在历史长河中蓬勃发展。
(图为高永进、刘强两位师傅和团队成员合照。 花兴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