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到1月15日,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青春助阜队在阜阳市阜南县开展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的探究,深刻了解到阜南县依托农产品地域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居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道路。
为了明确队员们的具体任务和实践调查的相关事宜,队长在1月13日召开线上会议,要求团队成员进行充分的实践准备工作,准备好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资料,并与阜南县王家坝镇抗洪纪念馆、红亮箱包厂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产业基地负责人取得联系、进行对接。
经过前一天的充足准备,团队成员在1月14日上午来到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到达目的地时,鼓蒙洼大地上浩荡的淮水映入大家眼帘,钟鼓将将,淮水汤汤,水流如绸缎一般向东涌去,王家坝闸如卫士一般守护在侧。在王家坝闸前,团队成员聆听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向详细介绍了《蒙洼蓄洪区防洪工程位置图》《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蒙洼考察调研》等情况,我们了解到这70年来,16次的开闸泄洪,见证了无数阜南儿女防洪抗洪的英勇身姿。洪水退后,蒙洼蓄洪区里的村庄根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变对抗为适应,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芡实、莲藕等适应水生环境且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了解完王家坝闸的相关知识后,实践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参观了展出的珍贵照片、文献、实物、影像,了解到王家坝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红色历史与光辉历程,也由此深刻体悟到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抗争的艰辛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内涵。看着纪念馆里触动人心的画面、倾听着饱含真情的叙述,以及蒙洼人在大局面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精神,成员们深受触动。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王家坝精神”仿佛浮动在每位成员的心底,令人动容。
有了先前的了解与感受,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旅程。时间来到1月15日上午,为深入了解濛洼蓄洪区产业现状及未来转型发展的深层动力,实践团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走访考察。沿着总书记考察时的路线,成员们走进了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看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标语,车间里“哒哒”的缝纫机转动声不绝于耳。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王恒亮厂长是返乡致富创业的典范,成为当地带动就业、助力脱贫的“生力军”,当地很多留守妇女通过在红亮箱包厂扶贫车间就业实现了“家门口的幸福”。该扶贫企业解决了当地136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占62人,目前正在计划拓宽销售渠道。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查看了车间生产线,介绍了相关工艺流程,并表示希望在未来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开拓电商渠道,增加销售业绩。
在这之后,实践团跟随村民走过蜿蜒盘旋的乡路,踏入毛豆田地,和农民面对面交流。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位于王家坝镇郑台孜村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毛豆已有几年光阴,今年春种毛豆约2000亩,成员们看着基地里毛豆苗长势茂盛,它们密密麻麻的叶子下面,串串青绿的豆荚挂在枝蔓上,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大家心里十分高兴,一齐投入到劳动实践当中。“一天最多采收400斤,收入200多元,离家里近而且工作自由,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到好几千元,又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当地村民告诉团队成员,每年毛豆种植、采收都可以获得务工的机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少收入。濛洼蓄洪区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走适应性农业发展道路,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创造特色,让毛豆变“金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回望这几天充实的实践经历,我们边走边看,用脚步丈量蒙洼大地的奉献情怀;边寻边访,用耳朵去聆听蒙洼群众的动人故事;边采边播,用镜头记录阜南蒙洼的魅力蝶变。深刻了解到阜南县依托农产品地域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禀赋,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探寻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带动当地居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道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当以王家坝精神为旗帜,结合专业特色,探寻乡村振兴新道路,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实学实干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