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时代的接棒人,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炬手。为探源华夏玉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由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两名学生组成的“‘玉’见凌家滩”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1月3日走进含山县博物馆了解凌家滩玉器文化。
据记载,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1000余件,器形丰富多彩,超过30多种制作精美,品位极高。尤其是出现带有宗教性质的玉礼器,大致分为兵礼器、动物或人物形象的豪生礼器、其他形制特殊的礼器,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价值凌家滩的玉器,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但有别于良渚文化,异于红山文化,彰显出强烈的自身个性,其显现的文明进程,领先于同期的其它文化。
为深入了解凌家滩玉器文化,弘扬中华文明,1月3日皖南医学院“‘玉’见凌家滩”实践队队员走进了含山县博物馆。含山博物馆毗临于风景秀美的的水景公园,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安徽省内一流的县级博物馆。内设凌家滩专题展,分别为凌家滩序厅、遗址厅、遗物厅3个展厅,凌家滩序厅简要介绍了凌家滩五次发掘概况,遗址厅再现了凌家滩先民劳作、丧葬的生活场景,遗物厅全面展示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百余件珍贵玉器、石器、陶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含山县博物馆。
走进凌家滩遗物厅,映入眼帘的是制艺精细的玉人,通体鸡骨白色、质匀。在博物馆讲解人员的详细介绍之下,队员们对“玉人”有了进一步了解:凌家滩共出土6件玉人,3件蹲踞姿出土于98M29,3件站姿出土于87M1。玉人双臂弯曲紧贴胸前,作析祷状,反映了凌家滩先民已有强烈的宗教意识。玉人均头戴冠,冠上饰方格纹,腰部系着斜条纹腰带,说明当时已有了纺织技术,人们已穿着衣裤、戴上帽子。玉人双耳钻孔,表明配戴耳饰,手臂上刻纹表示戴有手镯。玉人留有八字胡。凌家滩玉人都是呈长方形面孔,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嘴,身材比例匀称,面部表现出蒙古人种的明显特征。
遗物馆正中央位置摆放了一件醒目的玉石,实践队员们走近发现这是一件名为“玉猪”的玉器。据介绍,2007年,考古队员在墓葬区发现的第23号墓,是凌家滩墓葬中面积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豪华的一座墓。墓穴最长处为3.6米,最宽处为2.1米,随葬了200余件玉器、90余件石器、近30件陶器。玉石器包括钺、环、镯、璜、璧、凿等多种多样,在墓中层密集排列,局部叠压最多的地方达到6层。在腰部还有3件玉龟形器十分特别,在墓坑填土之上,还放着一件体形巨大的重达88公斤玉猪,应为‘镇墓’使用,也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玉猪。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玉猪”。
展厅中,队员们看到,这件玉猪,造型生动,猪嘴、猪耳、猪眼都清晰可见,嘴部雕刻明显,在嘴的两侧还刻有向上弯曲的一对长獠牙。整体形象逼真传神。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1100余件高规格玉石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琢磨精致、美轮美奂,除玉人、玉猪外,最为耀眼的还有玉环、玉钺、玉鹰、玉龙等代表性玉器,在思想与历史价值、工艺与艺术造诣上别开生面,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同时期玉文化最高水平,表明长江下游的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
图为玉鹰。
可以看出:在凌家滩发现的玉器,较多地采用了线切割、片切割工艺;平面上往往见到圆弧顶端深凹的痕迹。这一迹象表明可能有了砣切割,而砣切割必须有半机械皮带传动装置和琢磨的圆盘。经过仔细研究,可以确定凌家滩先民已掌握阴刻线、镂孔、线锼、浅浮雕等多样化玉石加工技术。无论制作工艺、设计思想还是器物类型,都代表了同时代玉文化的最高水平。
山水画卷凌家滩,玉石文化传千古。凌家滩出土玉器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玉文化新的篇章,是中国玉器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玉器传统工艺技术的源头。凌家滩出土玉器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材料,表明安徽江淮之间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凌家滩出土的玉礼器,不但精美而且品位极高,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重要的玉礼器是重大祭杞和礼仪活动的象征载体,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神灵的敬畏,是那个时代人们信仰和身份的标志,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活动的真实信息。这些玉礼器有代表神权和军权的。军权标志玉钱和石钱与神权标志玉神器同在一个墓里出现,反映了军权和神权二合一的现象,体现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
参观结束,实践队员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感慨凌家滩先民精细的制玉技术的同时,钦佩之情也伴随而生。这些玉器文化精美而细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含山博物馆设立的凌家滩展厅不仅是为了让来访者大饱眼福,更是要让来访者近距离感受凌家滩文化的深厚魅力。青年作为时代的接棒人,传承、弘扬凌家滩文化更是义不容辞!
王玉冉/文
常抖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