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芊漪 冷明慧)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培育现代化人才助力雄安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6月16日至6月20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京津冀教育协同对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支持与优化研究——以雄安新区基础教育为例”社会实践团队赴雄安新区开展“师生四同”暑期实践,刘银萍副教授随队前往。
研学雄安6地,了解“未来之城”前世今生
实践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研学,从红色历史、生态治理和科技创新三方面见证高质量发展的“雄安奇迹”。作为马院学生和青年党员,实践团于出发前积极学习雁翎精神、白洋淀红色革命文化,补足精神之钙。擦亮“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在雄县探寻宋辽边关古地道“中华瑰宝,地下长城”的历史底蕴;在安新县白洋淀领略生态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统筹谋划;在容城县悦容公园俯瞰“共生共融”的城市图景。点亮“科技赋能”的智慧之城,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国电信产业园创新服务中心、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等城市展厅,参观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谋划与拔节生长。
走访3所学校,体会“区域教育”协同发力
聚焦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智慧雄安”基础教育,实践团前往雄县第三小学、雄县第一初级实验中学、雄县第一小学等与京津两地有密切交流合作的中小学,参观调研实地考察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实践团与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问卷调查等形式,考察教育合作的多维发展、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协同模式的纵深推进,了解素质教育与智慧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渗透。
对话13位一线教师,探究“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实践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访谈3所学校的校领导、基层教师13名,深入了解教育协同运作模式下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经验与合作机制。访谈发现,在京津冀协同的大力支持下,智慧理念主导、兴趣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美育、德育、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但与此同时,当前“教育协同的持续发展、共建共享活动的频次质量、应试教育的现实压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实践团将针对发展痛点、难点,探索其支持路径与优化方案,以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走深走实。
悟10年奋进征程,感受“雄安样板”时代新篇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做了重要指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
锚定千年大计的战略目标,雄安新区从“一片地”绘就“一张图”,再到建起“一座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的拔节生长。京津冀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协同共享、公共服务“跨省过河”……这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壮丽雄安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