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应运而生”实践团赴聊城临清市竹竿巷调研
竹竿巷调研成果
1 竹竿巷的历史沿革
单霁翔先生《大运河飘来紫禁城》一书中着重讲述竹竿巷的故事,指出竹竿巷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典型例子:“沿大运河生活着世世代代以水为生的人们,他们因大运河而生,他们的居所因大运河而建,他们的城市因大运河而繁荣。如今,他们在大运河沿线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竹竿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假如没有大运河,一个北方的小城不可能产生如此多的竹编手艺人,更不可能有什么竹竿巷。”
临清竹竿巷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大运河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这条小街的历史悠久,在元代时,名为果子巷,明永乐后随着运河沿线竹编生意的繁荣,临清也兴起了竹编生意,手工艺人聚集于此,渐渐形成了竹竿巷的格局。清末竹竿巷有竹器作坊60余家。据民国《临清县志》载,此处生产加工篮、篓、筐、帘、风门、筛、竹耙、缸帽等产品百余种,畅销周围各县。”临清的竹竿巷紧挨运河,大运河是古代商人运送货物的要道,竹竿巷的西面便是大运河码头——广济桥码头。当时,江南大批毛竹、篙竹等竹货,通过大运河向北方贩运,大量竹货在临清广济桥码头及北邻的下摆渡口码头卸货。这也使得很多南方竹木商人、竹编工匠上岸谋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加工贩卖竹货为主的胡同——竹竿巷。竹竿巷贩卖的竹制品琳琅满目,包括竹篮、竹筐、竹帘、竹笼、竹缸帽、竹笊篱、竹凉席,各种竹制手艺代代传承,留存至今,竹竿巷的每家竹器铺的历史基本都达到了百年以上,蕴涵着浓厚的传统气息和历史底蕴。
2 竹竿巷的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技艺传承困难
虽然竹竿巷的制竹技艺已传承百年,留存至今,但年轻一代对此早已失去学习热情,竹器铺数量大幅减少,且大多数坚持开张的都是高龄老人,竹器生意逐渐没落。
(2)竹编市场黯淡
近十几年竹编市场逐渐黯淡,竹制品销量降低,成本更加低廉、制造更加便捷的现代工业制品逐渐取代了工艺繁琐的竹器。此外,由于竹器铺数量稀少,且相关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竹竿巷的旅游人流量并不多,零售商品很少。但竹器铺的老人们不愿意放弃,依旧坚守着制竹手艺。
(3)工艺创新困难
近年来,竹器市场黯淡,除了外地几家固定收购竹梯的买家,其他商品大多是花瓶、竹风铃、竹蜻蜓等传统摆件。而对于当下时兴的竹制胸针、竹编发簪、动物竹编灯等轻时尚竹制品,当地的传承老人毫无接触,他们在观念、手艺等多方面都难以跟上时代潮流,难以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严重缺乏创新性。
(4)缺乏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
为传承竹竿巷悠久的历史,保护传统制竹工艺,临清市大力保护竹竿巷,坚决反对拆迁。对于坚守在竹竿巷里以卖竹制品为生的老人们,临清市旅游局尽力帮助宣传,通过互联网等多方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并建设了制竹工艺研学基地。
3 竹竿巷的创新发展策略
(1)推动工艺保护和创新
推动建设竹器工艺传承基地、体验基地,与高校合作建立历史文化研究学术中心,加强全国各地竹编非遗传承人交流合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邀请专家帮助竹编传承人进行工艺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2)打造竹文化体验基地
以竹作为传统文化和森林康养的结合点,采用中国本土竹种搭配,结合中国传统竹文化,创新融合历史故事、茶艺、民乐、书画等多种文化元素,打造工艺体验、生态康养、观光度假、文化研学一体式体验基地,形成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文旅发展融合形式。
(3)加强文旅媒体宣传
打造临清竹竿巷文旅品牌,创设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发布竹竿巷文旅动态,建立竹竿巷文旅网站,集中发布竹竿巷历史文化资料及文旅信息,形成全方位宣传矩阵。
- 郭晓明老师采访
- 传统剧目也是有的,但是童话剧以及现在编的剧目当中皮影人物的形象可以完全不用这个传统,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是需要创新的。
- 08-27 关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