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洞察湘西地区民族交融的现状,2月1日,“湘西梦寻——民族汇光”团队成员黄娜、吴斯婷、薛明凤踏入吉首大学随机采访50余名学生,并与校内师生展开深度交流,揭开了这所高校民族交融的生动图景。旨在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参考和实践启示。
漫步在吉首大学的校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交融氛围。校内多民族学生同堂学习、和谐共处,不同民族的学生们往来密切,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没有成为交流的阻碍,反而成为彼此相互学习的宝贵资源。在关于交友和婚恋观的交流中,多数学生表示民族因素并非他们选择的关键,然而,也有个别同学提及家庭观念的影响,如一位苗族同学谈到家人更倾向于同民族的婚恋对象。
团队成员还采访了一位民族学研究生,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生张淑敏同学的经历,成为了民族交融的一个生动缩影。本科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她,因对苗族文化的痴迷,毅然跨考民族学。在吉首大学的校园里,身为汉族的她与苗族、土家族、白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同学结下了深厚友谊。她兴奋地向团队成员介绍,吉首大学作为湘西州的文化高地,民族特色鲜明。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艺术节,以及去年以“湖南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暑期学校,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研讨的平台,更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契机。每逢湘西州州庆,来自各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同胞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让她深切感受到了民族交融的强大魅力。
“在吉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语随处可见,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张淑敏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了解到了苗族姑娘的‘哭嫁’、土家族的‘赶年’,每一种文化都独特而精彩,让我对各民族文化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团队成员还有幸采访到了吉首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袁理,他则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为团队成员解读了民族交融的深刻内涵。他指出,民族语言的变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在湘西,土家族汉化早于苗族,由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中,经历了同化与濡化的过程。历史上的改土归流,虽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但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如苗民起义等。然而,正是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各民族逐渐走向融合,共同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袁理副院长还提到,曾经的地理阻隔限制了湘西各民族的交流,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文化交流的壁垒正在逐渐打破。“尽管历史上有过隔离的尝试,但‘赶场’等民间交流方式从未间断,这说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不可阻挡的。”他说道,“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为了更好地朝向未来,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用不同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各民族从古至今交往发展变化,也决定了我们未来民族发展方向会越来越好。
“湘西梦寻-民族汇光”团队的这次调研,不仅让他们看到了吉首大学在民族交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在湘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各民族正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未来,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湘西地区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民族和谐之光。在湘西的群山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屏障的消解,更是文化隔阂的破除。民族交融的进程,正如这山间的云雾,看似缓慢,却从未停歇。
作者:黄娜、吴斯婷、薛明凤
来源:湘西梦寻——民族汇光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