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渔家号子遇见直播间,当传统技艺碰撞数字技术,乡村振兴的活力在胶州湾畔奔涌。"振乡逐梦"实践队近日深入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与明月山海间,解码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城阳经验"。
三产共振:激活土地多重价值。
在河套街道的田野调查中,实践队观察到"农业+文旅"的深度融合实践。明月山海间文旅项目通过场景再造,将传统渔村转型为沉浸式体验区,游客既可参与织网捕鱼,也能在步行街品尝海鲜预制菜。调研团队指出,这种"生产场景文旅化"模式正打通一二三产壁垒,形成"渔获增值-游客引流-文化输出"的良性循环。
双线突围:渔业驶入数字航道。
面对传统渔业转型课题,实践队聚焦"直播电商+品牌塑造"的破局路径。渔民通过短视频展现捕捞过程,海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即食海鲜套餐,尝试以"可视溯源+便捷消费"打开城市市场。但团队也发现冷链物流、包装设计等环节存在短板,建议构建"大学生设计团队+渔民合作社"的协同创新机制。
古今对话:文化IP唤醒沉睡基因。
在明月山海间文化区,非遗打铁花表演正经历数字化焕新。实践队提出"新媒体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方案:通过VR技术复刻传统渔汛场景,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云上渔文化节"。针对文化展示生动性不足的问题,建议引入高校艺术团队参与渔家故事馆的交互设计。
生态共治:湿地守护发展底色。
调研同时关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之道。河套湿地通过候鸟栖息地修复工程,构建起"观鸟经济+生态研学"的新业态。实践队强调,乡村振兴需坚守"生态红线",建议建立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与湿地管护队伍的联动机制。
站在明月山海间的观景台远眺,传统渔船与文旅灯光秀交织成奇妙的时空叠影。正如实践队负责人所言:"乡村振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让产业血脉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共生共荣。"这场发生在胶州湾畔的振兴实践,正为沿海乡村的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