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学子访清河,木版年画振乡村
2022年8月4日,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承梦念画”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清河镇分队前往清河镇木版年画继承人王圣亮老师的家中展开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策略的积极响应,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传承与发展问题。团队成员王瀚对王圣亮老师进行了采访,并观赏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据了解,清河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产生于山东省惠民县清河镇,是从潍坊和天津引进后经加工修改而成,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河镇木板年画的取材和内容反应了当时农民的思想追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求,其表现内容丰富,题材主要有避邪纳福、祥瑞吉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剧等。它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应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是中国版画艺术的一枝奇葩,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北方三大木版年画。
王圣亮是清河镇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曾走访老艺人和85岁以上老人400余次,收集仅存的线稿、色版、样稿等物件,并不断外出学习刻苦钻研,终于使得当初濒临失传的清河镇木版年画再度重现人间。尽管王圣亮已68岁高龄,但他对于木版年画的创作仍孜孜不倦,前些年,王圣亮先后创作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系列木版年画雕刻底版120余块,而仅仅一块底版的雕刻就要花上80天;2021年疫情困扰下,王圣亮创作出了《雷神震疫》主题年画,随后便被山东省文化馆收录。
当谈到木版年画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响应时,王圣亮表示,木版年画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代表,属于地方特色,对乡村振兴肯定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更多的是文化认同方面而并非经济层面。王圣亮认为,清河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不同,清河镇木版年画作为半路崛起的地方特色,在当前并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绝技风格,因此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王圣亮还提到,木版年画与当代科技的复印、打印比,在精准度上确实无法相比,但木版年画也有自己的长处,要扬长避短地发展,并且文化的发展绝不是独立前进的,一定要与党、与国家、与人民相呼应,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要符合现实而非与社会脱节,比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
传承问题是当下大部分非遗文化面临的严峻问题,当涉及到这个问题时,王圣亮表示比较乐观。他说,目前他有6位弟子,其中三人分别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每年寒暑假都会跟随他进行学习,清河镇也有三位弟子一直在学习木版年画雕刻工艺。王圣亮表示,当下学习木版年画的人大部分都是出于爱好与兴趣,他只是当前的“一面旗帜”,仍需要更多年轻人来积极响应,将清河镇木版年画做大做强,“他没有我有,他有我优”是王圣亮喊出的口号。采访结束后,王圣亮老师展示了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分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多道工序,仅是一块刻版便需要如此复杂的工序。
本次调研成果充分展示了清河镇木版年画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积极响应,以及未来木版年画发展的方向,作为一面文化旗帜,对于本地文化振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本区域的经济文化影响。
- 山大学子访清河,木版年画振乡村
- 2022年8月4日,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承梦念画”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清河镇分队前往清河镇木版年画继承人王圣亮老师的家中展开调
- 08-14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