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学子三下乡:枯木发新芽,平芜见春山
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推动政策,通过前期调查,2022年6月27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寻寻汨汨”小队赴湖南省汨罗市长乐古镇,探寻千年古镇孕育的非遗文化,以热忱之心助力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宣传。而巴陵剪纸,作为“寻寻汨汨”小队非遗探寻的重要一站,为实践队队员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早在古时,剪纸便作为人们情感寄托的一个载体,在一次又一次的分别和团圆中被赋予了文化沉淀的意义。就如江湖浩荡而分流成河,剪纸作为一门古老而富于底蕴的艺术,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分出了无数的分支,而其中一脉在充满古韵的长乐镇扎下了根,称巴陵剪纸。
探访非遗传承人,剪纸其美韵悠长
6月27日下午,做好充足准备的实践队队员前往长乐当地的非遗文创保护基地。踏入基地的那一刻,一种属于历史的文化古韵便沉淀在心头,环顾四周,一砖一瓦都显得格外有质感。进入其中一间教室,实践队队员找到了巴陵剪纸的传承人,漆玉华老师。
根据实践队成员的了解,巴陵剪纸是中国剪纸结合地方特色而发展出来的分支之一。2017年,在岳阳楼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帮助下,“巴陵剪纸”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在对老师的采访中,实践队成员也了解到,为了让巴陵剪纸更好地得到推广,漆玉华老师带着传承,走进了课堂、走进了生活、也走进了大众的视
“剪纸是可以脱离图片的手工工艺。”
在采访中,漆玉华老师带着笑容,落落大方地向实践队成员介绍着巴陵剪纸。她提到,与外国依赖图像的刻字工艺不同,剪纸不依靠外部的图片和影像参考,只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她便能现场剪出一张精美的剪纸作品。
“剪纸是很美的。”她说。没有图片的参考,谁也不知道剪完的成品是什么样的,旁观者——包括创作者,在创作时也只能依靠想象,努力剪出所谓“美”的作品。因此,这种美不仅仅体现在成品上,那一方一寸的镂空,一折一扭的齿纹,无不暗含着创作者的设计与巧思。
提到剪纸之美,她的眼中满是热爱:“剪纸是需要折叠裁剪的。而打开的那一瞬间,就见到了美。”她的感慨是如此发自内心,透过那样一双明亮的眼眸,实践队的成员们似乎能感受到剪纸手艺那令人动魄的魅力与色彩。
剪纸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推动乡村振兴
在中国,剪纸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拥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在传统手工的设计下焕发出亮眼的历史光辉。长时间的沉淀使剪纸从内到外透露着一种文化气息,而在新时代,它却也面临着非遗文化的一大困境——传承与发展。
6月27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也有幸旁听了一节剪纸课程。基地的教室大多都没有闲置,而是摆放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道具。工作人员也为团队成员介绍了教室的基础设施与课程信息,她讲到:“非遗基地就是专门负责非遗活化这一块的。不仅有岳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长乐的山歌,还有湖南省级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基地同时还是一个研学基地,初衷就是想把这些文化传授给小朋友,也想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带来长乐、留在长乐。这既是我们的一个担当,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
随后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巴陵剪纸的工艺展示区。色彩艳丽的红纸被精心裁剪成五花八门的形状,鱼、老虎、荷叶、蝴蝶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漆玉华老师介绍到,剪纸课程就是教授当地一些闲居的老人与小孩剪纸,帮助他们学会一门手艺。同样,这些造型精美的手工艺品也会拿出去售卖,将手工的工艺效能转化为经济效能,助力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长乐的非遗文化和当地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长乐的经济哺育着非遗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而在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长乐的非遗文化也同时反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长乐进步,同时也助力着当地的乡村振兴。
非遗活化正当潮,未来之路长且艰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其传承问题也广泛受到公众关注。但关注不等同于传承,隐藏在众目睽睽的焦点注视之下的,是非遗文化正逐渐落后于时代、流逝于时代的现状。长久的历史传承遇上先进的工业智能,冰冷的机器似乎在逐渐覆盖人文的温度。而在此现状之下,长乐镇紧跟着活化的潮流,大力推动着当地的非遗活化。
在长乐镇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建立起了非遗文创保护基地,而巴陵剪纸也与基地达成了传承的合作关系。在本次探访中,实践队队员也亲身参与了课程,拍摄部分视频用以助力剪纸宣传的同时,成员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了简单的剪纸技艺。当折叠的剪纸被打开的那一霎,一种喜悦与满足感自心底油然而生。
其实,不单单是剪纸,保护基地早已与许多非遗文化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以剪纸为代表的一系列非遗文化课程也逐渐将进入到当地的各中、小学中。将非遗文化加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再渗透到中学、小学的各类课程,从生活入手,在传承中活化,在弘扬中创新,长乐镇的活化之路似乎在时代的浪潮之下开拓创新,为非遗文化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或许是感动于此地的付出、或许是努力书写下的缘分,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在此地扎根。于是,实践队队员在这里见到了干净整洁的教室,见到了小朋友们每天可以免费学习到的剪纸课程,见到了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正在这里,发光,发亮。
当然,非遗文化的传承仍存在缺憾,仍在寻找出路。但在这个滚滚江畔的千年文化古镇,在那陈泥积淤之处,我们见到了一份光亮、一丝温暖、一抹生机。
也许,这才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本质与意义:枯木朽处发新芽,平芜尽处是春山。
- 中南学子三下乡:枯木发新芽,平芜见春山
-  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推动政策,通过前期调查,2022年6月27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寻寻汨汨”小队赴湖南
- 08-22 关注:0
- 中南学子三下乡:少数民族新时代新发展
- 中南大学56度中南民族团结实践团少数民族新时代新发展调研分队于8.6-8.8日赴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雅山管委会,以采访、走访,问卷调查
- 08-22 关注:4
- 牌坊街擦亮潮州文化名片
- 为深入了解潮州非遗文化,2022年7月7日,广东海洋大学季夏铸潮魂团队实地感受当地非遗文化继承与弘扬。团队第一站前往潮州牌坊街进行实
- 08-22 关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