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出新瓷,乡村出振兴
老窑出新瓷,乡村出振兴
通讯员 常镇
为落实镇域经济发展规划,复兴陶瓷产业及文化,促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方集镇老缸窑陶瓷厂特色制陶产业以及文化优势,结合当地生态修复需要,规划在陶瓷厂社区以及相邻的缸窑村、田冲村调整80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
2022年7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孟子居振薪实践团一行四人来到了大别山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走访和学习。
目前的陶艺文化产业园尚在建设当中,很多地方仍在施工。产业园区的负责人首先带领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一些正在展览的陶艺作品。从映入眼帘的雕龙大缸,再到栩栩如生的小兔子陶艺品,负责人为队员一一讲解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制作手法的陶艺品,仿佛每一个陶艺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它们有各自的名字,各自的经历以及各自的未来去向。
在简要介绍完展览室的陶艺品之后,负责人带着队员去参观了制陶的车间。由于陶艺园尚在起步阶段,故此制陶车间的不是特别大,陶艺师傅们也不是特别多。进入车间之后,首先见到的是缸体的堆花工艺过程,两位师傅分坐在缸的两边,身着白衣,戴着老花镜,将手中的泥搓成特定的形状堆在已经成型的缸体上,可以看见两位师傅已经堆出了龙的大部分模样。据堆花师傅介绍,一旦泥堆上去之后就不能在修改了,不是说像用铅笔画画一样,画错了还能用橡皮擦掉修改,所以一点点的失误或者是偏差都可能让这一整个大缸成为不合格的次品。实践队员观察到两位师傅身边只有一些彩泥和工具,而没有任何比对的参照物,每一块泥该堆在哪她们都了然于胸,不禁感叹到“无他,唯手熟尔”。在和师傅们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她们已经从事这项工作长达三十余年,很久以前便在老缸窑厂里工作。其中一位师傅每天通勤近六十公里,正是师傅们对于这门传统手艺的热爱与重视,她们才会不管路途遥远来到这里继续工作,努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两位手艺师傅让我们实践队员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之间的相辅相成。
随后实践队员参观了塑型和脱模流程,泥土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凝固成型,随后进入烧制炉中进行烧制。据师傅介绍,目前都在使用新型的烧制炉,很少使用以前的土窑,新型烧制炉占据更小的空间,对温度有更精确的把控,同时节能环保。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传统工艺避繁就简,既能保持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又能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实践队员来到了陶艺园的研学基地,这里摆放了很多的电动拉坯机,供研学者学习使用,实践队员在老师傅的教学和指导下体验了拉坯过程,刚开始总是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在老师傅的耐心教导下掌握了一些拉坯技巧,也能拉出简单的花瓶的坯。
在参观完整个生产流程和了解了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之后,实践队员进行了思考总结和深入讨论。曾几何时,老缸窑也是一个知名企业,当时的人们都以家里有人在老缸窑工作为荣,最终却走向落寞,只剩下断壁残垣。而如今摇身一变从老缸窑变成陶艺文化产业园,再次焕发新生。这也许就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建设方案来走好发展道路。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在小县城的小乡村里,有着天然自然美的地理环境远远不够,文化美也很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发扬和传承好传统制陶文化,复兴陶瓷产业与文化,将制造业与文化旅游业等实现多方面的融合这是老缸窑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路线。
本次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注意到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关系。非遗项目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于村民而言,非遗项目的开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个人收入,促进镇域消费发展;对与产业发展而言,非遗以其独特的魅力打造地方独树一帜的明信片,带动镇域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文化价值的变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集体而言,伴随非遗项目的推进,镇域相关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招募培训大批专业人员,为乡镇后续的发展添砖加瓦。非遗项目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焕生机,镇域文化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在镇域之间形成坚固的文化纽带,加深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利于地方的长期有续发展。
- 老窑出新瓷,乡村出振兴
- 为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北京科技大学振薪实践团前往大别山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走访和学习。
- 08-23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