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是大趋势。2022年6月25日至7月26日,浙江海洋大学舟山海洋非遗形象化传播实践调研团以“文以载海,创以征洋”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探究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文化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更进一步宣传保护非遗文化。
7月14日,调研团参观了定海生活民俗馆。该展馆是由一处老宅改建而成,非遗馆和生活民俗馆主要位于古宅的二楼。穿过狭窄的门楼和走廊,登上陈旧的木楼梯,就到达了非遗馆。这里集中展示了定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非常浓厚的海岛文化特色,是舟山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平台。
7月24日,调研团采访了渔绳结非遗传承人李芝琴老师。老师为我们讲解到:在传统渔业生产中,绳子经常会断,为了工作继续进行,需要将两根断绳相接,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渔绳结。渔绳结编织的系法多达数百种,大多简便易结、牢固实用。现如今除了作为生产生活工具,渔绳结逐渐被赋予艺术价值,作为装饰品来点缀舟山渔民的生活。
7月25日,调研团走访参观了舟山定海区的钱氏船模。非遗传承人钱老师讲到:“船模制作工艺纷繁庞杂,每一艘都严格按原船比例缩小制作。”
7月26日,调研团探访了位于定海的渔民号子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洪老师向我们展示振奋人心的号子表演。舟山渔民号子通过怒吼表达的不仅是劳作的艰辛,更有艰苦创业的精神。一声声号子声中,是勤劳的舟山渔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
非遗人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在历史传承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展现出文化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意志品格、“择一业、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了舟山非遗文化的同时,设计宣传册、制作相关文创产品以及非遗微电影等,让默默无闻的传承者得到更立体的传播,引发社会更广泛的关注,树立更坚实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