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在我们国家教育是重中之重,党、政府、国家都十分重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是否公平也是人们考虑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在逐步成为社会热点。社会的和谐问题主要是公平,教育方面的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社会公平的根本点,没有公平,就不可以完成社会和谐。教育同时帮助社会改变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影响社会与政府发展的速率,又改变社会发展的公平。以我们国家目前的要求,我们更要用和谐的观念来带领教育的发展,通过推着教育的公平、公正,来帮助我们的国家更加公平、公正,通过和谐的教育,加快我们国家的建设。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的国家,所以农业的发展为主要,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更加好的发展。农村的基础搞好,首要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的教育是一个地方的主要任务,地方担负这一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弄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却不是很乐观。
二、调研对象
这一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从农村的基础教育展开的。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从最开始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 造就了人才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工程,现在的世界各个国家,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以及进行网上的资料收集,来针对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2、我们要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 渐渐找出解决农村的基础教育的问题的途径,要一起寻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 现在中国的农村的基础教育的现状,主要来自于1986年的国家义务教育法。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现在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的教育的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出现的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很难实现质的飞升,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一定不能没有的财政支持。农业的经济发展的缓慢,主要因为农村经济的问题,尤其是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的学校不能很好的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的大国,义务教育的农村在校生占全国的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的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生源大概1.3亿人。然而,很久以来,我国各级的各类学校的教育的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的所占比还是过低,义务的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
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尽管,近些年的中央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农村的义务教育倾斜也有所增加,但不过只有64.9%。国务院的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 的课题组,在2001年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 级的负担竟有高达78%,县财政的负担有9%,省地负担有11%,中央财政只有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的资金主要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的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有80%。
长期的以来,农村的义务教育的主要是农民投入的为主。尤其是农村的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的义务教育事实上的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的。税费改后,农村的基础教育的经费的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的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放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 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些中小学的基 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 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 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 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 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末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 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 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 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 “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 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
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朱村中学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安徽省铜陵市郊区的一个普通的乡村朱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0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 -所小学,六个年级一共只有十余名教师,多数教师身兼数职,带多个科目。
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朱村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 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 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
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
多。
-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
一 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
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 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 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
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怡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
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
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 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2020年5月,市教体局联合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铜陵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县(区)级教育部门对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完善城乡教师合力流动机制,突出重点方向,着力推动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同时通过教育结对帮扶,遴选优秀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突出机制保障,让优秀教师留得住,不断提高乡村学校、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铜陵市铜官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统筹管理,优化师资配置,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在小学幼儿园又率先进行教师“区管校聘”试点改革,并在全区全面铺开。
该区严格按照现行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机构比例控制标准,分中学、小学、公办幼儿园、教研室、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四类,开展了岗位设置,分别核定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总量。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中高级岗位不设置到校,由区级统筹。
与此同时,该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教师竞聘上岗,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推荐评议、竞聘上岗等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聘期考核、竞聘、结果公示、审核备案等程序,开展本单位的“区管校聘”竞聘上岗工作。利用统筹中高级岗位职数,开展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称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交流后的无岗可聘问题,最大程度地理顺了教师交流轮岗后编制人事工资长期外挂等问题。积极开展职称评议推荐工作,根据教师岗位职数台账记录的岗位空缺情况,综合考虑职称聘任情况,积极与市区人社局、市教体局协调,制定年度全区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计划。各校、园根据计划在规定的申报范围内申报,区教育局牵头外聘专家,对高级、一级教师参评材料和考评课实行全区统一考评,扎实开展中高级职称评议推荐工作。
此外,该区加强区域内教师统筹交流管理,多年来摸索出许多种教师交流方式,如双向(多向)结对交流、名师走教支教、新老教师结对交流、教育布局调整交流、办学联合体交流等。去掉在原有教师交流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挖潜单向交流和跨区交流。将生源缩减、学科教师富余的学校15名教师挖潜交流到教师紧缺、新开办学校,打破县区之间人员流动壁垒,7名教师开展跨区交流。全年共有校长教师125人参加区域内交流,今年教师交流工作正在开展中。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
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 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 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
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 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
一些具体情况, 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所学知识,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朱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
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 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 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朱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 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