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理工社会实践队伍 赶赴周至农田,探究土壤盐碱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从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可见唐朝时猕猴桃便多有栽培。烈日炎炎,骄阳当空。我们来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陕西周至。在实践队前往前,我们了解到周至猕猴桃出现过黄化问题,而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易使猕猴桃出现黄化。为此,许多果民头痛不已。为从根本上解决黄化问题,须从改良土壤着手。
为解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情况,我们来到了周至县杏园村。该地采用的灌溉水类型为地下水,灌溉方式为井灌。实践团队的研究生学长学姐运用遥感影像和GPS定位,设计并规划土样采样点的分布。对各土样点用土钻采集,装袋标记好带回实验室,将土样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风干,风干数日后将图样碾碎,用四分法称取各样品100g,装袋并标记好移送到实验室测定。
从前期调查数据来看,周至县设施农业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其非盐化土比例占83.67%,轻度盐化土比例占8.16%,中度盐化土比例占4.08%,强度盐化土比例占4.08%。随后实践队将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将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实验结果为周至县猕猴桃种植方式给出合理建议。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助力设施农业土壤盐渍化问题改善,实践队选择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实验基地,用梦想的汗水和奋斗的激情投身设施农业发展浪潮,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添砖加瓦。
实践团队:望闻问切探成因,追根溯源治盐碱-设施农业的守护者
作者:西安理工大学实践团队:望闻问切探成因,追根溯源治盐碱-设施农 来源:华体会体育2串1
- 点荒成林10年接力
- 十多年的时间,点荒成林人用青春之力,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着当年许下的初心。
- 08-26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