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三铺龙拳,品非遗文化
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为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更好地发掘、了解、宣传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冷婷雯于8月7日参观了位于胶州市的国家一级文化馆——胶州市文化中心文化馆,深入了解胶州市三铺龙拳这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铺龙拳的“三铺”是指胶州市的铺集镇,它作为通往胶州、高密、诸城三地的交通要道和交界处,是三铺龙拳的出处和发源地;“龙”则代表了中国的意思,表达了这套拳术具有中国龙的气度,如海中蛟龙翻江倒海,如山中巨蟒柔而含刚。其创始人为明朝末期的刘静,现今传承人为刘正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胶州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11万学生习练三铺龙拳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铺龙拳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体操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新风向,打三铺龙拳的身影在校园内随处可见;中央电视台《传承的力量》栏目组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胶州市三铺龙拳进行了专访和报道,也使三铺龙拳这一非遗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一大早,实践团成员就来到胶州市文化馆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直接进入文化馆二楼的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厅,了解学习三铺龙拳的相关内容。
进入展厅后,实践团成员在展厅墙壁上了解到非遗文化墙关于胶州市三铺龙拳的复兴历程,并惊异于其推广普及已取得如此迅速的进展。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三铺龙拳动作朴实无华、易学好练、老少咸宜,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在了解三铺龙拳的相关要义后,实践团成员尝试模仿其中的部分动作,并连成相对完整的片段,感受对身体部位的逐步拉伸,同时也获得了同为参观人员的认可、工作人员的指导。成员根据指导对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其强身健体作用的发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展厅的玻璃橱柜中成员还有幸见到三铺龙拳的“独门秘籍”--《三铺龙拳十八般武艺》,其中详细记载了三铺龙拳的招式等规范要领,但出于非遗文化保护的需要,成员无法将书籍取出细细观摩,只能透过玻璃进行有限的阅读与拍照留念;与此同时成员还发现展厅中存有将剪纸艺术与三铺龙拳动作要领相结合的作品,在了解更多动作的同时也得以窥见胶州剪纸艺术的发展与魅力。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结束后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上至五六十岁的老大爷,下至八九岁的小学生。大多数市民表示“小菜一碟”,甚至能够当场来上一段,还表示虽然在学习初期出现身体疲累,腰酸背疼的情况,但在多次练习后能明显感到身体的轻盈畅快、神清气爽,“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痛快”;但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发现仍有少部分市民缺少习练三铺龙拳的意志,甚至对三铺龙拳知之甚少,这也更反映出当下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缺失的现状、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
工作人员介绍称,2020年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刘正海先生以三铺龙拳为基础,专门编制了“三铺龙拳英雄扇”,以此表达缅怀先烈、歌颂革命战士、对和平年代的无比珍惜之情。这不仅仅是为保护传统文化给予关注度,也融合了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参观完胶州文化馆后,实践团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后,实践团成员将在今后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为保护、传承及弘扬传统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 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赴吴堡县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依托周边红色资源,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走
- 08-27 关注:0
- 学党史牢记使命,祭英烈传承精神
- 为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承红色基因,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红星之耀,‘豫践’青春”小分队成员参观了郑州市中牟县烈士陵
- 08-27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