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推介中国智慧
要想打通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有丰富生动的翻译转换,让中国故事易理解、好接受,也要蕴含中国主张、智慧,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此,山东大学黄河颂调研团开展中华经典翻译活动,于7月19日完成《道德经》第五章的英汉对照并发布。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以《道德经》为本次活动的编译文本首先是因为其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团队成员查阅各方资料,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众多经典古籍中流传较广泛、接受度较高的文本,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超过《论语》,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并且,从受众角度考量,西方世界的科技进步、资本扩张大多是在物质文明领域发生,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还需继续,而“老子所提倡的虚静、无为、万物平等、抱朴守拙等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生活的空白”。
其次,《道德经》文本的开放性和普适性也是团队选择的依据之一。《道德经》并非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于政治、经济、管理都颇具现实意义。其蕴含的中国智慧成为世界理解中国文明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它所讨论的同样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在疫情大背景下,团队成员首选第五章进行翻译,尝试更深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间不存在仁义,人类因对自然生态系统过度破坏而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本次疫情就是后果之一。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就像万物枯荣,天地运转,不能只考虑人类便利而破坏“道”的运行,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团队成员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以“信”“达”“雅”为原则,尤其注重避免一词一义的方式,文本语境经历了从古到今的变迁,如老子所说的“道”“德”“无为”等都自有其意义,团队综合其本有之义和现实意蕴,尽可能地提高翻译准确性,避免误读。
如今,西方学者的《道德经》译本占据市场主流,中国学者真正权威的译本却很少见。西方老子哲思的阐释,更多是以西方话语形态为主导。本团队旨在立足思维方式层面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创新性翻译,通过中国本土的阐释,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
- 寻非遗之绚烂,品珐琅之美
- 从春秋战国起源的中国珐琅,经过了几千年的孕育,在今天依然光彩夺目。作为非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珐琅瓷器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探寻珐
- 08-30 关注:0
- 东林学子三下乡:观星火燎原,觅红色记忆
- 中国青年网哈尔滨8月20日电(通讯员 郭玉杰 胡欣怡 高鹏)8月1日至8月5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星火燎原红色文旅调研小分队兵分两路,
- 08-30 关注:0
- 结伴前行|小齿轮徐州之旅圆满落幕
- “总有一些美妙的际遇,比方说当我遇见你”,有一种热爱是奔赴,
有一种奔赴是青春,有一种青春是支教,我们的幸福感之源,是与小朋友
- 08-30 关注:0
- 走访河南省内三村,探寻乡村致富密码
- 8月中下旬,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探索乡村致富密码队于河南省新乡市裴寨社区、王庄村、耿庄村三地开展了调研活动,旨在切实领略乡村振兴战
- 08-30 关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