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泡面状假发略显俏皮活泼,上扬的嘴角旁满是藏不住的开朗,澄澈的双眼被憧憬填满,还有手上的气球标语,他是9岁的小卓宬,也是许多人的小榜样,但或许你猜不到,故事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卓宬是我们家的二宝,我生他的时候已经36岁了,算是高龄产妇了。”
36年里,虽然只是循规蹈矩,但也已经经历过生活中大大小小许多波澜。看过房价日益飙升,经历过加班直至深夜,也曾体验过如何成为一位母亲……她的生活淡然、从容。这时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像是上天给予的厚礼,她开始想象着用自己的生活哲理,来陪伴他成长,看着他从牙牙学语、到入校上学、再到金榜题名,自己也同时再感受一次童真,再成长一回。于是看着新生宝宝水灵灵的大眼睛,开始期盼他叫的第一声妈妈,那该是多么动听,但日历也快翻完三册,孩子不知不觉就到了将近3岁,却从未开口说话,只有眼神闪躲。
“那年我将近40了吧,跑了好多家医院,完全不敢相信,看到确诊结果的时候真的特别崩溃,特别崩溃。”
孩子在去幼儿园路上的活蹦乱跳、拿着他的第一张奖状飞奔回家的身影、给孩子讲着睡前故事和自己的人生哲理时孩子眼神里的憧憬……在这一刻,全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
“医生说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言语”
“孩子他爸把症断书藏起来了,我半年都不敢翻开”
“康复机构里他整整哭了一年,比机构所有的小朋友都哭得久,适应得慢,没有起色”
“完全看不到希望,他在教室里哭,我在教室外哭,除了流泪,不知道可以干点啥”
“去机构路上的小池塘,真的无数次想直接扎进去”
……
陌生、迷茫、焦急、无助、颓废。一瞬间,40年的人生经验,突然消失不见......从胸有成竹,到手足无措,她再也没有了一丝力量,不知如何从容,如何面对孩子,面对突然破碎了的生活……
“我和孩子他爸都对孤独症完全没有了解,压力大,也没地方发泄,有一次因为孩子,产生了口角,当时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非常难过,就扑在床头大哭。”
或许那一刻,脑子里全是孩子的没有言语、康复机构里的哭闹、看不到一点改善……像电影谢幕时的滚屏,不断在脑子里重复,再重复。
但是,在下一秒:
“那应该是第一次,卓宬他第一次,第一次像是看懂了我的难过,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在我抬起头的时候,他轻轻地亲了我一下。”
“你知道吗?你能想象吗?”
隔着几百公里,在声音的那头,屏幕的另一端,那一刻,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卓宬妈妈的惊喜、惊讶,即使已是好几年后,但那一幕,对于她来说,就像是刚刚发生一样清晰,像是那段无尽的黑夜里的最后一点光亮,微弱,但无可否认,那是一种温润但却有着足以支撑这位母亲继续走下去的,蕴含无限力量的光。
“我不知道他会做这么暖心的动作,你知道吗?你能想象吗?”
“那时候我就在想,他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也会因为我难过而心疼,以后我一定不能在他面前闹情绪,不能辜负孩子对我的信任,我要好好带孩子,不能再颓废下去了。”
卓宬妈妈像是太平洋里的溺水者,扑腾着,挣扎着,终于在那一刻,抓住了一块浮木,探出水面,开始告诉自己:“我要大口吸气,大口呼气”,她吸进了希望,呼出了曾经的颓废与迷茫。
“我第一次带他去游乐的地方,带他出去吃饭”
“第一次带他去尝试轮滑”
“第一次带他去体验足球课”
“朋友们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换血了。”
训练场上,不再是卓宬哭,妈妈也哭,而是妈妈在一旁大声加油,给予鼓励,卓宬从哭,到尝试站起来,到能参与,再到在教练和其他家长的表扬下,做得更好,更勇敢,最后和妈妈一起,在操场上笑得格外烂漫。
后来,卓宬妈妈还慢慢摸索出了锻炼孩子能力的小妙招。
“我已经辞职很多年了,为了陪伴卓宬。”
“当时也没什么事情,除了带孩子去做康复,参加活动,就没有其他事情了,有时就捣鼓一下厨艺,做点好吃的,突然有一天,朋友说我做的鸡爪很好吃,能不能订一点,当时我就想着,正好是朋友,是卓宬比较熟悉的人,干脆我就带着他每天去送送货,也锻炼一下他。”
“就这样我的这个‘家庭作坊’就开张了。最开始去送货的时候呢,卓宬也不太敢说话,现在基本能主动打招呼,说再见了。”
“卓宬也很爱吃我做的鸡爪,平时做的时候,闻着香味他就会跑过来,会很想吃,换做是几年前的话,他可能就要动手偷吃了,现在我跟他说,这是阿姨买的,不是我们的东西,他就会收回小手,乖乖地等着我回家再给他做。”
就这样,卓宬妈妈留意着每一个生活中能锻炼孩子的瞬间,每次都为他加油鼓劲。卓宬渐渐有了几句能流利说出口的话,偶尔可以完全听懂并理解妈妈的教导,我们知道,这时的他有着主动走向这个世界的勇气,有着微笑面对生活的乐观,也有着天天向好、不断进步的决心。
慢慢地,文章开头的那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出现在了卓宬妈妈的世界里,不断给她能量,不断给她惊喜。
“家长就是要走出来,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会给我们惊喜”
“现在换我来感染不乐观的家长们,让他们乐观起来”
“我会跟他们说,你的孩子没有在机构一年都不适应吧,你看我这么困难都挺过来了,你也可以。”
就像卓宬妈妈所描述的40岁的自己,对于无数的星孩父母,或许从诊断书上孤独症三个字,映射到视网膜上的那一刻起,心和信念会一起,开始沉入洋面,无情下坠。脑海里,医生说的可能一辈子没有言语的音频不断循环、康复机构内哭闹的画面不断闪现……这时大脑里太过喧嚣,太过拥挤,一团乱麻抵制着氧气的渗透,压得他们快要窒息,快要放弃挣扎,快要停止扑腾。但或许就是在某一瞬间,再坚持下,或许这时会有一声如同天籁的呼唤,轻轻地喊着“爸爸妈妈”,或许会有一个第一次小心翼翼的温暖的拥抱……就像卓宬给予妈妈的第一次心疼与安慰,或许出乎意料,但终将出现,就像抓住太平洋上的浮木,牢牢地抓住这份微小的希望,然后告诉自己“我要浮出水面,我要大口呼吸”。在一次次挣扎,一寸寸上浮之后,终有一刻,能浮出水面,能大口呼吸,能呼出曾经所有的沉沦,顺着这一点小小的微光,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