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3日电(通讯员 何子慧)丹青绘锦绣,长吟盛世歌。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不断浸润心灵,巢湖学院“赴环巢湖红色文化调研团”于6月20日下午前往巢湖市汪桥村、庙岗乡进行三下乡调研活动。
在前往巢湖市汪桥村、庙岗乡前,为让实践团各位成员对汪桥村、庙岗乡的红色文化有更好的了解,指导老师在路上为实践团大致讲解了汪桥村、庙岗乡的红色历史文化背景。路途上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讲解后了解到汪桥村作为抗战时期敌后巢县县委机关临时驻地,助推巢北救亡工作风起云涌,群众性的抗敌组织和地方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同时还了解到作为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李慰农烈士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发展,为了革命事业在青岛英勇就义。
团队抵达后,实践团成员先在汪桥村内进行参观,镇上风景秀丽,通过对村民生活环境的体验,实践团成员都感受到村上浓厚的文化底蕴。随后实践团在汪桥村史馆进行参观。展馆通过图片、历史文献和旧物件展示了传承至今的柘皋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指导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发生在汪桥村的抗战人物、抗战事迹,生动的描述让实践团成员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时期。墙上醒目的文字描述了先烈们的足迹,他们用血肉之躯挑起了民族希望的担子,他们不畏艰险在狂风暴雨中坚毅地攀向胜利的高峰。指导老师还根据展馆内所展示的井冈山精神联系其他故事,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井冈山精神的内在含义,并呼吁同学们将其发扬传承下去。随后通过对村民的调研,实践团了解到红色文化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影响,汪桥村把红色历史文化和地方乡土文化进行结合,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了解。
图为实践团队在参观汪桥村史馆,了解巢北抗战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 摄
之后,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达了李慰农纪念馆,了解李慰农烈士的生平事迹,李慰农故居隐藏于乡村的重重房屋中,故居前是李慰农烈士的汉白玉雕像,雕像前是绵延叠山,依山傍水,每日都能看到祖国的盛世太平。在等待开馆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与村中的老人进行交谈,了解纪念馆周围区域的修缮情况和李慰农的生平事迹。通过交谈实践团还了解到槎山下的一片千亩桃园,那里的油桃被注册为“慰农牌”,群众用这种方式纪念心目中的英雄—李慰农。随后,同学们在李慰农丰碑台前对烈士石像鞠躬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同时,通过丰碑台周围所篆刻的文字,对李慰农烈士的生平有了大体了解。最后,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纪念馆内,通过图片、文字的展览来了解李慰农烈士的英雄事迹。指导老师就一幅幅图片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英雄的故事同时也同管理人员协商,让实践团成员有了近距离接触珍贵书籍资料的机会。经过实践团调研了解到李慰农纪念馆地区较偏远,交通不太发达,且村落中常驻村民较多为中老年群体。实践团成员记录展馆内珍贵的历史资料,后期再结合网络信息渠道将对李慰农纪念馆的信息进行整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李慰农故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 摄
实践团在汪桥村、庙岗乡的调研中,通过观察调研环境和与当地村民的交流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底蕴,在充实的调研活动中实践团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学习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最后实践调研完已是黄昏,实践团队成员在汪桥村史馆进行合影留念。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 摄
实践团队调研后明白,红色革命文化不应当只是刻在墙壁上冰冷的文字, 应当传承和弘扬,新一代青年要肩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继承并发扬革命的伟大精神,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强团队成员对革命文化的认识,还提高团队成员对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视,弘扬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