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合肥7月3日电(通讯员 王虹雨 吴雨桐)为深度发掘环巢湖周边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从而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6月20日下午,巢湖学院工商管理系学院赴环巢湖红色文化团队前往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及庙岗乡开展了实地调研走访活动。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了柘皋镇汪桥村巢北抗战历史展览馆。步入巢北抗战历史展览馆,里面陈列着抗战时期战士们使用的手枪等武器,水壶等用品,以及一些英雄奖章等。一个个老物件凝聚着群众抗战的点滴智慧,展示了传承至今的柘皋红色文化和革命故事。
跟随着参观的脚步,指导老师金晶为实践队讲解了《巢县动员》报诞生的故事。抗战期间,为配合游击队在山区的斗争,巢县抗日临时县政府在柘皋镇汪桥村成立。位于汪桥村清泉自然村的古人庵也是巢北抗日武装活动的中心,1939年3月《巢县动员》报在此诞生。该报是皖东敌后的第一张地方报,主要版面有民众动员、国内抗日故事、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三大部分,对敌后抗战的宣传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一副巨大的图片映入实践队员眼帘,为了防范日军,一边开展民兵训练,一边组织群众站岗放哨,生动再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巢北地区全民抗战场景。图中展示了一颗大柳树,通过阅读旁边的展牌实践队员了解到,该树叫“英雄柳”,正是当年群众站岗放哨的地方。
在展馆的最后,这里展示了马忍言、吴屏周等烈士生前的部分事迹史料、自传、家书等。透过几封泛黄的家信,实践队员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赤诚之心,看到了为了党和人民利益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通过学习革命英雄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实践队员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图为指导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展板内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 摄
实践第二站,“红色文化”调研团来到了庙岗乡的李慰农故居。指导老师金晶带实践队员了解了李慰农同志的基本情况。李慰农,原名李尔珍,化名王伦,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一个贫苦家庭。1925年7月26日,李慰农在去小鲍岛召开秘密会议时被反动军警逮捕。29日,李慰农在青岛团岛海滨的沙滩上被反动军警秘密杀害,时年30岁。李慰农是在青岛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不仅青岛人民没有忘记他,家乡的人民也没有忘记。
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团来到了李慰农故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李慰农雕像,实践队员在李慰农同志的雕像前鞠躬,向解放战争期间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共同缅怀革命先烈。随后实践队员分别表达了自己对于先烈的崇高敬意,谈及30岁的李慰农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场景,大家数度哽咽。指导老师葛晓龙提出“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图为实践队员查阅馆内有关李慰农烈士事迹的文献资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 摄
走进李慰农故居,里面从“浮槎山骄子——少年李慰农”、“李慰农烈士生平大事记”“永远的丰碑”等多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李慰农烈士的故事,还附有李慰农诗二首,让实践团成员更全面了解李慰农同志的事迹。李慰农故居的相关负责人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李慰农烈士的情况,他曾是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的亲密战友,也曾是1923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他曾领导青岛工人罢工……同时,李慰农故居负责人提供了如《中国著名烈士(第一卷)》、《中国党史人物(第十五卷)》等诸多记载李慰农烈士事迹的文献资料供实践团成员阅读学习,他对实践团成员说到:“李慰农的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学习、奋斗、革命。直到现在,他还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人!”
当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做到了有组织、有纪律、团结协作,克服了高温酷暑,高效完成各项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度了解了环巢湖地区的红色文化,深刻认识到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心底扎根。
图为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赴环巢湖红色文化调研团于汪桥村巢北抗战历史展览馆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竞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