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这项技艺的现状,摸清在其传播传承中所遇到的难题,探索促进其非遗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传播路径,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7月6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弘梦”启为创新团队来到合肥蜀山区,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传承人姚瑶进行“岁月失语,非遗能言”系列专题调研。
在姚瑶女士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葫芦雕刻其实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影视作品,文艺作品里都能看到,有的葫芦雕刻会作为艺术品被博物馆收藏。葫芦在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吉祥和 与" 福禄 "谐音,因为其形状圆润,也标志着圆满,多子多福,在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向往和平安喜乐的精神追求。
在姚瑶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走到工作台进行了初次尝试。姚老师一边指导着队员进行雕刻,一边向队员介绍起葫雕工艺。根据姚老师所说,葫芦雕刻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葫芦器工艺。刻葫芦就是在葫芦上进行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说完,姚瑶老师便自己拿起刻刀向团队成员演示了一下这两种雕刻技法,在姚老师的演示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于葫芦雕刻这项技艺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现在的社会环境,让实践队员深深的感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一步一步离人们远去,而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衰的关键所在,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其精神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腾飞铺好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