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为了充分领略中医药博物馆的魅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第一临床医学院薪火实践团“寻医问道”小队寻访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并重点参观了镇馆之宝-针灸铜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基本陈列有医史综合馆、养生康复馆、针灸推拿馆、中医文化馆、中药方剂馆、中医科教馆、校史陈列馆、中药标本陈列馆八个部组成,是洋洋大观的中医药知识宝库的一个缩影。其镇馆之宝——清朝乾隆御制的针灸铜人更是体现着中医药风采。
镇馆之宝——清朝乾隆御制的针灸铜人
这具清朝御制的针灸铜人,以老妇人形象名传中外。其体表刻有580个穴位,题跋上用汉满文注明了铜人颁发给《医宗金鉴》的誊写官福海。抗日战争时期,福海家道中落,其九世孙将此针灸铜人卖给了北平的古玩店,首任馆长、医史学家王吉民征集文物时在古玩店发现了这件铜人,但是无力购买。后求助于当时上海的名中医丁济民,丁老花了几乎与购物同等的价钱把铜人运到上海,然后再捐赠给王吉民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参观时小队有幸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办张宇奇老师,在她的介绍下进行近距离了解。
解悟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针刺麻醉方面硕果累累,将古老的针刺技术与现代的麻醉技术在外科领域进行完美的结合,推动针灸走向世界,提高了中医学的国际影响力。就此张宇奇老师介绍,该针灸铜人的出现主要有两大非凡意义:
1、破除了一定的古代封建落后思想。古人认为身体裸露,即使作为雕塑作品也不合礼法,但这阻碍了中医针灸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传承。而这尊老年妇女裸体雕塑的出现,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革命性。
2、代表民间中医受到了官方的肯定。这尊雕塑作品除了具有医学上的意义,还因其是乾隆御赐,带有官方认可的意味,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
接下来张老师延伸了话题,她提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步,但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病人对麻醉药品过敏,针灸麻醉就派上了用场。
最后,张老师表示,希望新时代中医学子继承先贤们开拓进取、以人为本的医者仁心。
心得体会
1.参观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令人感到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医药发展历史,更感悟了先贤孜孜以求的高尚精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次博物馆之旅,增强了我们对中医药的自信,同时希望能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光大略尽绵薄之力。愿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谬艺衡
2.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之旅,是一场文化之旅,历史之旅,更是一场心灵之旅。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中国最早的医学史专科博物馆的风采,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时,在寻访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陶冶了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希望这种有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多、越办越好!——杨树
3.在这次薪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硬知识,从文物的前世今生到它对我们如今所带来的意义,很庆幸可以采访到这么优秀的老师为我们解读文物,这让普通的参观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变得生动起来了。
很遗憾因为上海疫情,博物馆少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身影,也很庆幸自己有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来到这里。平日里我们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网络书籍,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近距离接触、观察中药标本等意义非凡,都说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沈旭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