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7月5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乡村情怀的守护者”定向教师调研团在杭师大陶行知理论研究会的支持下前往浙江丽水寻访30位毕业于杭师大的第一届定向教师,了解他们六年服务期内的工作状况、个人感受以及服务期结束后的个人规划。
为了平衡城乡师资,浙江省于2012年开展定向师范生的全科培养计划。同年杭州师范大学与丽水市的遂昌与松阳两县教育局达成合作,向两县分别招收15名定向师范生,学生毕业后由教育局安排工作岗位。这30位定向生有的成长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成长环境不尽相同的他们在毕业后都需要前往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六年的乡村教育经历使他们对于乡村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看法与感受,其中“幸福感”是其核心词汇,它扎根于乡村教育。
幸福感来源于乡村教育的“淳朴”
叶华老师是30位定向教师的其中一员。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松阳本地人,叶华老师在毕业时被分配到的学校是松阳县最小的小学——竹源乡中心小学。她直言对这个小学的第一印象便是惊讶,整个小学只有三幢楼加一个篮球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人数为3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五六人。全校正式教师总人数为11位左右,因此她需要身兼多门学科教学任务。并且家长对孩子更多的是放养状态,因此她需要承担更为繁重的德育以及生活技能教育等日常工作。简陋的教育环境、事业发展的局限等客观条件的不足使得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不是应届师范生的最优选择。但叶华老师对此却不在意,而是在访谈中却屡次提到她在竹源小学过的非常开心。和睦的同事关系、淳朴的乡村儿童、可控的教学压力……都是她从城市回到乡村后对乡村教育得以适应并给予认同、感到幸福的来源。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城市“输血”,而是为乡村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因此身为乡村教师,她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了“新乡贤”的责任,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文化教育的基础更多地做到“育人”,让孩子今后愿意回到乡村发展,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叶华老师进行访谈。李昕怡摄
幸福感来源于“被肯定”与“被需要”
乡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村民认为是知识的象征,是不会犯错的圣人。“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因此这对乡村教师而言是个能力挑战。但是在访谈中发现,正是因为被需要、被肯定,让乡村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幸福感。
赖黎辉老师刚到云峰的时候接班二年级,正好遇上运动会。二年级参与运动会讲究的是“重在参与”,需要每一位小朋友充分参与到竞技运动中来。但赖黎辉老师不小心把其中的一个人漏掉了。随后这个小朋友的奶奶就到学校里来以“掀桌子”等一系列行为来表示对赖黎辉老师的不满意。但赖黎辉老师通过家长会等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件事,还让其他家长都对赖黎辉老师表示信任与肯定。他表示“后面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奶奶就说我教书她很放心,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很满足,我现在很喜欢当老师。”由于工作调动,他不再任教原有班级。但是他表示“现在和那些家长都还有联系,天天还打电话给我,平时像朋友一样。那些家长对我也很好,所以我就越来越想当老师。”
家长的肯定提高赖黎辉老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学生的需要加强了他的幸福感。当他得知他需要教一年级时,他是不安的。但 “那些孩子下课他就抱着你啊,什么话都跟你说,我觉得真的很幸福啊”,赖黎辉老师如是说。
幸福感来源于个人行为的建设性意义
为了对定向生服务情况有更完整的认知,团队还在此次活动中参访了多所定向小学的校长。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乡村教育事业更加倾入心血,更加具有幸福感。
松阳县古市小学的吴林斌校长是松阳县任职最长的校长,同时也是松阳县乡村小学中任职最长的校长。对于他而言,他完全有资历高升,但他仍坚守乡村教育事业。他曾在叶村乡小学工作八年,为小学建了教学楼,还创新了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他热爱乡村土地,认同乡土文化,他将自己投入乡村教育事业,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乡村教育于他而言是纯粹的,他愿意奉献,同时也在其中收获了大量的幸福。
可见,乡村教育并不会因为“乡村”这一地区完全限制了乡村教师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乡村教育事业某些方面的空白,反而会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与机会。能够亲眼所见自己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贡献的力量,也是乡村教师独有的幸福感。
图为团队成员对吴林斌校长进行访谈。李昕怡摄
良好的自然环境、童真的学生、丰富的教育资源……都是乡村教育事业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来源,而这需要乡村教师自行去挖掘、去感受。乡村教师的发展虽不如城市教师的发展机会多,但倘若乡村教师能融入乡村生活网络、感受乡村教育真诚,那么幸福感便是大量且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