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释名》里说:“笔,述也。述而书之。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历史的书写者,文明的见证者,毛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而徽派毛笔,作为中国毛笔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为宋代名笔,因产于徽州(今黄山市)而得名,又名“汪伯立笔”。于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笔与徽墨、歙砚、澄心堂纸并称为徽州文房四宝。徽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控制墨液,宜书宜画,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
徽笔历史徽笔兴盛于宋代,以古徽州吕大渊、汪伯立与新黄山杨文等制笔大师为代表,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制作而成。徽笔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人们的书写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徽笔便成了一种雅趣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刚来到杨达老师的徽笔商铺,是上午九点出头,大概是暑假的缘由,商铺显得很是空旷。我们一行人在和杨达老师打完招呼后,便开始了徽派学习之路。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代的毛笔一般都是羊毫,兔毫制作而成,这是国家出台的相关动物保护政策而导致的结果,所以市面上真正用狼毫的几乎没有。尽管现代的生活方式给毛笔制作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国家也在出台扶持政策来大力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如政府提供一些资金和补贴,当地学校的邀请以及各种宣传交流活动。像我们,除了这些也有自己的战略:我们准备在徽州建一个徽州毛笔的传习基地,包括制作基地,自己制作的毛笔、老式的毛笔和一些原材料的东西进行展示。诚如杨达先生所言:我们要尽量自力更生,不可一味依赖外界帮助。是的,在时代大潮下,唯有应时为变,敢于突破自我。才是真正的生存法宝,这不仅仅是为人生存原则,更是在中华文化中的基因。
然而当下,那些啃老族,巨婴比比皆是,完全没有一丝为自己而活的想法,妄想着依赖父母,殊不知眼前的一切终究是虚幻的,唯有自己的付出才是真正的。
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更是切身感受到徽笔传承的严峻性。“我们徽笔由于制作流程繁杂,周期长,利润小,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像我这么大年龄,在我们行业却是年轻一辈。”杨达老师颇为遗憾地说道:“中国毛笔传承普遍的问题是后继无人呀!”是的,在现下的巨大生活压力下,很少有人会选择这一行业。但我仍真心希望有人可以投身这一行业,毕竟只要有人在传承,就意味着这个传承的希望就在,就意味着文化的延续还在。看着杨达老师正在挥毫抒意,那一笔一画,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无不展现的满满的中国风。
徽笔承非遗,再现中国风。中国毛笔里不仅仅有着中国的风雅,更蕴含着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和哲理。让我们一起乘着风,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