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实践进行中
7月18日,负责拍摄的同学按照既定计划前往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进行拍摄。一进馆,同学们就受到了博物馆副馆长陈清华副教授的热情接待,在两位讲解员老师的悉心、详细介绍下参观了博物馆,领略民族医药的魅力。
“滇人”后裔即为傣族。在傣医学中,以四塔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用药。“四塔”指的是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这四种元素之间存在平衡、依赖、制约的关系,人的生命离不开这四种元素。“四塔”论是傣医学中主要的理论,是傣医理论核心中的核心。
此外,展厅展示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佤族的熏蒸、傈僳族的温泉疗法、傣医的难雅(坐药)疗法等。在展厅里展出的各种诊断、治疗实物及制药工具中,有两副古傣称,为称量傣药的用具,这两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积淀的古傣称,恰是傣医药几千年来造福人民历史的缩影。
02中药标本展室
云南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物产,素有“药用植物王国”之美称,其药物资源是云南民族医药和文化形成的摇篮。该展厅最具特色,上千件浸制标本、腊叶标本、饮片标本等,形态各异、丰富多彩。行走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药王谷”。
展厅逐一展示了《滇南本草》、《神农本草经》、《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所有的药材标本。其中《滇南本草》以及《神农本草经》还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两本古书籍生动了起来,使展览变得可感可知。同时,在云南特色药标本展厅主要展示了最具有云南特色的三七、天麻、石斛以及药用真菌和药用花卉。
该展厅对于中医学子来说是很宝贵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出博物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03学者采访
实践团成员:围绕国家的中医学发展政策,您对博物馆的建设或者未来的规划有什么想法呢?陈教授: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信中提到了我们的博物馆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要推动我们的文物的活化,推动学术的交流,还要推动博物馆学术的研究,从而把我们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好,守护好和展示好。
第一个,我们的镇馆之宝,尼泊尔的世界非遗大师绘制的80幅曼唐,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只展出了两张,未来计划全部布展出来。
第二个,我们其实有一个很宏大的设想,希望能够扩建我们的博物馆,把东南亚国家传统医学的场馆扩建起来。
第三个方面,加强中医药类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研学。在学习交流中借鉴新的思路,实现新的发展。
最后一点,是要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把历史讲活,让博物馆的展示是有血有肉的。
04活动 /总结
民族医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中医药的瑰宝。实践队通过探访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领略民族医药丰富的资源,感受各民族医药理论同源异流的历史,了解博物馆在推动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弘扬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博物馆为媒介,让民族医药充满活力,大放异彩。
05收获、感悟
民族医药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我如同亲身参观了云南省中医药博物馆,在了解了更多的民族医药知识的同时,也深感到了自己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陈教授的话,民族医药受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影响,受众是比较局限的,也表明了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目前民族医药的学术交流大多在民族医药圈内,希望未来可以在中医界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张晶晶
通过本次薪火实践活动,我收获丰富,尤其了解到了云南省的民族特色疗法。这些民族特色疗法非常有趣且充满各民族的智慧,原来中医药还存在这么多种形式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让我感受到了中医药的深厚内涵。通过这次活动,我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提升了要点总结能力,贡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周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