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宣扬党史知识与传统文化。7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
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集体乘车进入乡下,到达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西槚柏村,实践之初,他们为乡亲们带来了一场传统礼仪的展演。
曲阜师范大学坐落于孔孟之乡,又是一所师范学校,带有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底蕴,因而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将这种底蕴也融入到了他们的实践中,在西槚柏村的展演中选择演绎了体现“尊师重道”的束脩礼。 所谓束脩,不可写作束修,束脩就是送给教师的报酬(脩:古时称干肉),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送给先生的六种礼品。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六种礼物。束脩六礼包括:肉干表示谢师恩,芹菜代表业精于勤,龙眼干代表启窍生智,莲子代表苦心教学,红枣代表早日高中,红豆代表宏图大展。六者组合成的六礼束脩。
在展演未开始前,候场的实践团的队员们便被乡亲们热情的包围了,老人、孩子、妇女、男丁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都有,他们好奇又兴奋的打量着队员们,看着队员身着古装的样子热烈讨论着。随着咸和之乐缓缓奏起,乡亲们逐渐安静下来,实践团的队员身着汉服、头戴儒冠,进行束脩礼展演。赞礼走向在舞台中心向众宾行礼。伴随音乐与赞礼的指示,长者入席。赞礼唱:“请长者入席”,扮演长者的队员随从一位赞者带托盘束脩六礼到舞台中心,赞礼又曰“请长者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请长者向来宾行礼”。然后长者入座,接着弟子入席。赞礼唱:“请弟子入席”,弟子至舞台中心,赞礼唱:“请弟子向先师孔子行礼,”弟子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后立一侧。师者入席。赞礼唱:“请师者入席”,师者随从一位赞者带托盘回礼: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至舞台中心,“请师者上香”,“请师者在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入席------于孔子像右侧,观众侧。之后的环节为拜师。弟子长者诵读拜师贴后呈上拜师帖,长者将拜师贴递交给师者,师者接过,行礼。接着进行到束脩礼,赞礼唱:“请弟子长者为师者敬上束脩之礼”。赞者随长者到师者前,将束脩递给长者。师者立,“请师者向长者行小礼”,接过束脩,“长者回礼”。师者递给身边赞者。师者回坐。孔子作为万圣先师,拜孔这一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弟子向儒门先圣行大礼。后弟子正坐。“一叩首‘华夏文明,德牟天地’,二叩首‘先圣师道,功过古今’------三叩首‘格物致知修齐治和’----起!”最后环节,拜师。弟子向师者行大礼,弟子自动转向师者,走向师者前,自行成恭立。“一拜曰‘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曰‘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曰‘感念’”。
礼仪在这里进入到了尾声,在独特的儒家氛围中,队员们心怀敬意,以彬彬古礼谢师恩、表敬意,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学生们尊师重道的情怀,乡亲们也被浓浓的礼仪氛围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尊师精神,了解古代礼仪文化。实践团在西槚柏村的礼仪展演成功举办,展演在乡亲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