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播优秀革命精神和共产党精神,宣传传统文化,关爱农村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深入了解党的基层治理,深入人民群众了解现实国情民情,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成果,坚决跟党走,投身强国伟业。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于7月3日深入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西槚柏村,对孩子进行党史国学相关知识的授课,并进行基层调研。
7月7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西槚柏村准备开始一天的教学。上午的第一堂课是《诗经》节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朗朗的读书声回绕在教室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在实践队员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朗诵了《鹿鸣》《采薇》《斯干》等诗篇,实践队员纠正了孩子们的错误发音,并为孩子们解决了其中的疑难词汇。在课间休息时,实践队员给孩子们播放了以讲述华夏历史为主线,依据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编绘的历史动漫《假如历史是一群喵》,向孩子们普及了一些中华历史知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更容易为被孩子们记忆和接受。在课间稍事休息后,实践队员就开始了第二堂课,为孩子们进一步解读《诗经》中的名篇名句。“大家应该都听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吧,那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践队员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不管生与死都无法将他们分开,他们要一起牵着手,白头到老。”刘娅妮回答道。“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是现代汉语的解释,是用来形容爱情的永恒,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战士们之间的约定,他们要浴血疆场,企盼平安归来。”实践队员解释道。在实践队员解释《诗经》名句时,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入迷,许多孩子提出了问题,实践队员也一一作答,这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实践队员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做到了教学相长。上午的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员准备下午课程的教学用具,下午的主要课程是体会汉服之美。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下午的课程中,实践队员全员穿上了汉服,向孩子们展示传统服饰,并讲解相关知识。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汉服,实践队员让孩子们穿上汉服,并教给他们传统礼仪,孩子们学的十分认真。
在一天的课程中,实践队员们针对农村小学国学教育普及率低、深度浅等问题,对孩子们进行基础的国学教育,以《诗经》和汉服为切入点,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国学教育深度的同时,也做到了妙趣横生,更有利于孩子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