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史国学不可磨灭。为促进党史国学经典在人民群众中保持活力,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为了了解调查乡村民情,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曲阜师范大学“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于7月3日来到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西槚柏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志愿活动。
多彩课堂 寓乐于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师范类的学生,实践队员们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开展课堂教育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注重创新教育,使得孩子们不是枯燥的学习知识。本次课堂上采取的方式有知识问答、自主举手讲解、经典视频授课以及军歌红歌大合唱等一系列有趣的环节。其中,反响最好的当属军歌红歌大合唱环节。实践队员们不只是简单的领唱,而是先给孩子们讲解军歌红歌的背景故事以及其歌词大意,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情。“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孩子们在听了实践队员们关于《强军战歌》的讲解后,合唱的声音中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稳重与沙哑。听到如此的歌声,实践队员们都开心的笑了。
访老党员 虚心学习
实践队员们怀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态度,一直认为只有自己对于党史国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本次的实践活动。而老党员无疑就是最好的指向标,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实践队员们决定在实践期间走访西槚柏村尽可能多的老党员,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做一个聆听者与继承者。老党员们对实践队员们充满了关爱,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所经历的历史。聆听了亲身经历者的讲述后,实践队员们对于以前那一段时间的历史又多了几分敬意。实践队员们也怀着敬爱给老党员们捎去了自己的心意,最后怀着无比的崇敬告别了他们。但是带走了的是老党员们的记忆以及对于党和国家清澈的爱。
调查村情 助力振兴
想要了解村情,就要深入其中。在对于村情的调查中,实践队员们考察了西槚柏村的民房状况、人均收入、教育程度以及乡村扶贫工厂就业状况。根据实践队员们的调查,村民人均收入实现脱贫,民房较多数为新房,人均教育程度提升,子女大学率升高。重点是对于扶贫工程的考察。实践队员们走进扶贫工程,发现大多数为女工,解决了女性就业与瞻仰老人孩子的矛盾,实现男子外出务工,女子就近就业。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几位做完工作的女工,她们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一脸笑容,那是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出的满足于满意,对于国家扶贫工程的支持与爱戴溢于言表,最后大姐们以工作为重婉拒了队员们更多的问题,但是队员们没有生气,而是喜悦,证明了我国的助力农村振兴工作的成功。
登门家访 贴近生活
“我们的日子过的可滋润了”这是实践队员们在家访过程中所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实践队员们着统一的polo衫,还未找到家访对象,就被热情的大爷大妈们积极招待。“你们是曲师大的学生吧,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等到实践队员们表明来意后,这些大爷大妈都招待队员们去自己的家中采访,去吃点西瓜、喝杯热水。村民们的热情难以抵抗,实践队员们就依次去了村民家中访问,好在聚集的村民不多。而后,队员们又自主走访了几家才宣告收工。家访主要是询问村民对于党史国学的了解程度以及生活状况。经过走访发现,村民们对于党史了解程度高,宣扬党的辉煌作为,并且受到儒家圣地熏陶,可以了解到一些经典国学。但是也反映出对于国学的轻视以及国学的困境。并且反映出党史对于教人育人的重要性。弘扬党史国学任重道远。
骄阳似火,削减不了的是村民的热情以及队员们的干劲,使得实践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同时,也少不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党史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会更加兴旺与发达,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