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赴新化县“风起稻浪香——农耕筑牢乡村振兴根脉”社会实践团队参观了坐落于新化县水车镇的紫鹊界梯田展厅,通过与农耕农具的近距离接触,唤醒农耕文化记忆,领悟优秀农耕文化内涵。
紫鹊界梯田展厅是记录紫鹊界梯田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保存完好的梯田农耕农具和展示梯田风貌的梯田模型是展示新化悠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牛拉犁的农耕时代早已被机械化所代替。因此,关于农耕的记忆,人们不得不通过一些线索来追寻。这线索,或是一段老农讲的故事,或是一件勾起回忆的“老物件”。7月22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紫鹊界梯田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世纪乡村极为常见的传统农具,剁刀、齿耙头、犁、蓑衣、办谷桶……十多件农耕农具,留住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与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元素。期间,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古风车、水车等农具的工作原理,让实践团对农耕农具的用途和农民的劳动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地感受农耕文化的的魅力与博大精深,贴地气地去接近它真实的面貌,这有助于实践团以多元化的角度看待农耕文化,进一步宣传和传承农耕文化。建立紫鹊界梯田展厅就是原本就是希望更多的人来铭记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农村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农村文化的根。农耕文化需要更多关注,农耕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
其间,工作人员也与我们谈到了农耕文化的流失问题。紫鹊界梯田独特的地形,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文化仅在老年人中相传,田间真正劳作的人民更仅仅为老年人,极其缺乏青年新鲜力量的注入,农耕文化面临着逐步消逝的风险!实践团成员大多为青年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还是对梯田展厅里很多古老的农耕用具感到比较陌生,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何尝不是农耕文化逐渐失传的一种现身体现,而这大大的震撼了我们。
实践团注意到展览厅虽然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住了农耕农具,但文化不是农具,更不是如何使用农具的方法,展览厅不是农耕文化的去处。农耕文化应是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家庭邻里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它不是新时代的落后产物,而是世世代代农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脚步可以丈量生活,双手可以耕耘幸福!而当新时代农业的火把传给下一代青年的时候,如何保证农耕文化不再缩水,如何激励青年留在乡村,如何确保耕地留存量不再减少,如何改变青年对农耕文化的漠视态度,这一系列问题才是我们所应该思考的。而如何让农耕农具活起来,如何唤醒青年的农耕文化意识,如何让青年为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助力,才是繁荣农耕文化的关键所在!
最后,实践团参观了展厅外的新化县紫鹊界梯田耕读自然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由秧苗种植区、插秧体验区、稻田捕鱼区和稻谷收割区构成。眼前一片片农耕实践基地见证了农耕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化县正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以研学促振兴,为农耕文化注入新活力。从小往大处看,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县城,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开发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慢慢的通过自己努力吸引青年力量的加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奋战发展前线的人员,农业农耕文化才更加获得重视,并同时反作用于乡村振兴。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农耕文明是文明之基。通过探寻紫鹊界梯田展厅,不仅让实践团近距离感受到了新化土地孕育下的农耕文明,更是将农耕乡情深种在了实践团的心中。农耕文明的濒临失传也让实践团更加坚定了选题的初心使命,坚定了认真实践的意义,知道了我们——青年一代,需要马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