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苏州大学“一任风和雨,应有香如故”——龙城英烈“瞿秋白”革命精神纪念教育实践团于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开展了参观学习活动。我作为其中一员,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对瞿秋白先生的认识和革命精神又有了别样的发现与感悟。
图为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陈丽 摄
这是我第四次参观瞿秋白纪念馆。作为一名常州人,瞿秋白这个名字我是从小便知晓的。瞿秋白纪念馆伴随了我整个学习生涯。我第一次去是小学时期,那时只知道瞿秋白是个英雄,很伟大的那种;第二次是初中去,这时对于瞿秋白先生更多的是敬仰和自豪,认为他给常州争了光;第三次是高中去,当时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开始了解瞿秋白先生的信仰,并也立志要为这个民族做出贡献。第四次,也就是这次参观学习活动,我与瞿秋白先生的雕塑相向而立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他。
图为瞿秋白先生雕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潘浩 摄
早年瞿家也算名门望族,可惜后来遭遇变故,瞿秋白家的生活艰难起来。家道中落以及后来母亲的服毒自杀并没有打垮瞿秋白。看遍人间疾苦的他不断地为中国寻求出路。即使革命遭到重创,瞿秋白先生依然能看清局势,主动求变。
我所了解的瞿秋白先生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革命家,他主持八七会议积极调整革命路线,为后面的革命运动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如果不曾见过瞿秋白先生的雕塑,我或许会将他想象成如将军那般威风凛凛的模样。然而,瞿秋白先生就是那时的书生模样,斯斯文文。
看着瞿秋白先生秀气但坚毅的面容,我猛然想起曾经阅读过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正是这样的书生,面对押解,依然能自若地写完自己的绝笔诗;面对刽子手的枪口,依然能从容地说出“此地甚好”。我不知道瞿秋白先生在牺牲前是否有所遗憾,但是我知道他绝对不会因为死亡而对走上革命这条道路后悔。我仿佛看见,那位戴着眼镜的书生,矗立在历史长河,笑着注视着我们,守望着我们。
瞿秋白先生,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位革命领袖,他更是当年四处奔走,寻求革命的共产先驱们的缩影。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这样一个个看上去书生气的青年人们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代名词。
“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是刻在瞿秋白纪念馆服务中心墙上的一句话。我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瞿秋白先生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敢于担当,敢于探索,敢于牺牲,以“为中国的明天而奋斗”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讯员:潘浩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红玉 摄
如今,社会不再如当年那般,中华民族也已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新时代青年人不需要如当初那般抛头颅洒热血。然而,瞿秋白先生所发扬的革命精神必须被青年人所继承。我们应勇担时代重任,不断探索,在那条“光明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