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声声
“粤曲声声,岁粤留年”南财学子赏粤剧
中国青年网8月13日电(通讯员 胡瀚天 张佳豪)
世界上有三种公认的古老戏曲文化: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剧。而中国的戏剧早在汉朝时期就有记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戏曲更是发展到了三百多种,剧目数不胜数,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京剧、昆剧和黄梅戏等,但在岭南地区,则以粤剧影响为最。于是,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一方土地,一缕记忆”实践队分别于7月30日、31日以及8月6日、7日来到广东省粤剧艺术博物馆参观,欣赏这中华民族璀璨的百年结晶。
四次入馆,每次入馆,无不是炎炎夏日,实践成员顶着烈日提前到馆等候,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深入了解粤剧的历史及其发展演变。
经过楼阁,在远处的看台上,悠扬婉转的粤曲传入耳中,柔和的灯光打在戏台上,台上的演员神采奕奕,一唱一和,摇曳生情。长襟飘飘间,衣衬一开一合,眉眼一颦一笑,道出了岭南文化的风花雪月,演绎了人情世故中的悲欢离合。
追溯粤剧的历史,大概有三百年,普遍认为其发源地于广东佛山。明朝时期,佛山作为中国四大明镇之一,商旅往来频繁,经济繁荣昌盛,外来戏班频繁地入粤演出,孕育出了粤剧的种子。到了清朝,粤剧戏班不断向“外江班”借鉴,在相互竞争中逐渐成型,呈现鲜明的特色,艺术渐趋成熟,队伍日益壮大。
清代有这样一首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代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正是形容当时粤剧活动十分频繁,故其也有南国红豆之称,深受大众喜爱。
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启动却让粤剧的命运出现了巨大转折,佛山粤剧戏班艺人李文茂汇聚粤剧艺人进行起义,占领城池,攻城掠地,最终起义的失败导致粤剧艺人惨遭诛害,粤剧也被朝廷禁止演出,一时间,整个粤剧行业都显得衰败萧条。
好在粤剧艺人的努力、两广总督的诉求,让沉沦许久的粤剧文化得以解禁,迎来生机的粤剧也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具有行业管理功能的组织——八和会馆。解禁后的粤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新繁盛了起来,在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英荟萃,名伶辈出,家喻户晓。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进入了“薛马争雄”的时代,“薛马”即是薛觉先和马师曾,两家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把振兴粤剧推向了新的高潮。
随着深入场馆,实践成员也目睹了这些名流的丰功伟绩,以红线女为代表的“红腔”尤为突出。“红腔”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以唱腔表达角色情绪特点,开创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的“红派艺术”,为粤剧的发展树立了一座里程碑。粤剧也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不但流行于粤、桂、港、澳、台地区,更是随着活动范围逐渐广泛而传播至五大洲,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
此次,本实践小组于粤剧博物馆进行两个周末的观察,共计四天,发现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馆内一直是人头攒动,更是有着各类学生团体组团共同观赏。实践成员在与游客一同
参观学习过程中,与其积极交流,得知其中大部分人打小便从父辈口中听闻那悦耳的“天籁”,心中在孩时便已埋下对粤剧的喜爱,也有许多粤剧服装爱好者,从各类游客口中我们也是进一步了解到了粤剧于当代年轻人的印象。馆内,最热的区域不是各类服装的展示,而是“粤腔”区,在这个区域游客能够通过平板耳机试听各类粤腔,切实了解其的魅力。实践成员印象最深的是粤剧中最常见的男性腔“平喉”,声音浑厚悠长,让人听后不觉为之一颤,一份历史之厚重从其口中娓娓道来。 图10 馆内粤剧戏服爱好者拍摄 张佳豪摄
馆内更是在各个展区单独设立了工作人员,让游客能够更加清晰了解到有关粤剧各类历史。其中,吸引了许许多多游客的区域,便是一艘红船,船上设立许许多多的厢房,是供当时随船演出的粤剧演员们居住的。其中,展区的船内还设置了一个小电视,播放着当时演员抽签选房的片段,让人都不禁驻足来透过那个小窗口了解当时的情景......
在8月7日,让人印象最深刻便是那一入馆便充斥在耳旁宛转悠扬的粤剧伴乐,和那一声声令人流连忘返的粤剧腔调。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步一指都恰到好处,更是趣味横生,让趴在护栏上的众游客不由得笑出声,其中包括实践成员,让人体会到80年代,老一辈于岸边观看红船上演出的那番乐趣。实践成员有幸能够与演员交谈,更是从其口中了解到了许许多多有关粤剧的看法,对于练功一类的话题,演员们仅仅只是一笑而过,“很正常的,习惯就好”,这句简单的话语,承载着他们练功时的艰辛以及其对于粤剧的热爱。
本次实践与了解,让实践成员们无不爱上粤剧,无不感受到粤剧文化之魅力,在感叹其文化之深厚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剧本的缺乏、演员青黄不接的事实,这些让粤剧在流行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生存地越发艰难。
当天幕的灯盏被岭南古老的光影笼罩的火红,当时代的大门缓缓打开,那婉转动听的曲调,那精致曼妙的戏服,是否也在来往的人群中不见了踪影?抹去粤剧上的尘埃,将它放进书包,认真学习,焕发出岭南文化的绚丽光彩,迎接着属于它的下一个百年。薪火相传,永垂不朽。
作者:胡瀚天 张佳豪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