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千年传统美术技艺的绵竹年画,2022年6月29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多彩年画队来到绵竹市年画村,开展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绵竹年画的文化内涵,继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6月29日早上9点,多彩年画队的志愿者们在到达年画村后,前往年画村党群服务中心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李书记向志愿者们介绍了年画村的各个部分,并推荐志愿者们采访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刚老师。年画村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向志愿者们详细的介绍了年画村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年画街坊、绵竹年画展示馆、三彩画坊和绵竹年画博览园等。
在听完工作人员的讲解后,志愿者们怀着激昂的心情前往年画村内部,六月的年画村,晴空万里,花团锦簇,万里平畴,到处生机盎然,整个村庄十分静谧,却又值得细细寻味,白墙、青瓦、朱漆的川西风格民居,简约古朴,家家房屋的墙上都画着各样色彩鲜艳的年画。漫步在年画村巷道里,可以看到门神肃穆可敬,举鞭除黑,挥锏惩恶;仕女拂袖含笑,恰步轻盈等饱含群众美好愿景的上墙年画,给这个美丽的村庄增添了几分活泼与安详。
当穿行于“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的竹林小院,年画巷、农闲堂、流云阁画坊、年画文化、二十四孝林时,志愿者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绵竹年画独特的魅力,那份乡野的自然之美和淳朴民风之美都弥漫在此刻清新的空气中。转角处,仿佛又误入了宫崎骏的漫画里。
为了提高艺人们的绘画技艺,年画村积极支持年画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设立农闲堂、三彩画坊、轩辕年画、年画博览园等传习所(教室),常年开设年画培训班、研学体验等活动,同时邀请国家级、省级年画传承人及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和分类辅导,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年画技艺的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活力。在512地震的时候,绵竹也是重灾区,古老的年画村毁于一旦,却没有击倒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在灾后重建中努力挖掘年画文化和当地的“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成产业优势,农忙时田间地头干活,农闲时放下“锄头”就能拿起“笔头”进行年画创作。
6月29日下午2点,志愿者们前往年画博物馆参观年画展览。年画博物馆分为条屏画展厅、中堂画展厅、斗方画展厅、技艺体验区、3D动画展示厅、全国年画作品集萃和汶川大地震纪念厅。在绵竹年画中,门神分武门神和文门神两大类,武门神最著名的,是秦军、胡帅,也就是执鞭、锏的尉迟恭和秦琼,造型有执鞭锏对舞、抱鞭锏对立等多种;此外还有“立刀、立锤”和御前侍卫等。传说武门神可以驱妖降魔,所以造型皆威武勇猛,用色也强烈鲜艳。但就在这一色壮士之中,也有穆桂英、梁红玉这样温柔又英武的女性武门神,折射出绵竹人对爱国英雄的崇敬。文门神则取迎祥纳福、加官进禄之意,故多为天官和状元,有“鹿鹤同春”“如意加官”“令旗状元”等造型。
全国年画作品集萃展厅中的作品大多都是新一代的青年人绘画的年画,在继承传统年画特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年轻鲜活的血液,让绵竹年画在传承与创新中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绵竹年画融入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的准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绵竹年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传统年画与新派年画交相辉映,生动地映射出巴蜀文化的光辉。虽历经千年,绵竹年画因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性,依然体现出极富个性的工艺特征,保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在众多民族传统美术中独具一格,以其崭新的形式向世人绽放新的姿态。
图为实践团和徐书记的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欣赏年画。
图为年画村中居民房墙上的年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