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9月10日电(通讯员 冯谷畅)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了促进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探索植根于文学作品中浓厚的黄河文明和家国情怀,7月10日至30日,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追寻华夏文明,遇践黄河故事”社会实践团以聆听黄河故事、探索黄河流域文学作品等形式,对沿黄流域不同城市、不同区域进行寻访实践,深入了解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状况和历史文化,学习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当地青少年共同研学交流,传承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探访小浪底,情系黄河旅
黄河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活”历史。黄河文化连接古今、包孕万千,是一种蕴藏丰富、魅力无穷的“活”文化。一代代黄河儿女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奋斗不止,千百年来在时代变迁中演绎着生动鲜活的故事。7月11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的小浪底,观看小浪底泄洪场景。实践团成员在小浪底景区的讲解人员的解说下了解到小浪底水库作为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它处在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也是唯一能够担负下游防洪、防凌、兼顾工农业供水、发电的综合水利枢纽,具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图为实践团成员共同观看黄河小浪底排沙泄洪。通讯员 李丹 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群众对黄河文化以及小浪底水库的了解状况,实践团成员向孟津地区的居民以及游客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大家的配合,也使得实践团成员能更好的传承黄河文化,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小浪底附近走访调查,在当地人的讲述中了解黄河文化。 通讯员 韩钰莹 供图
踏访红色印记,追寻华夏文明
7月17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在这里,实践团成员开展了“行志愿,护黄河”、“忆”黄河“黄河边上的红色印记”等活动。实践团成员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驻足观看照片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物,仔细聆听老一辈的革命故事,学习红色精神,探寻黄河边上的红色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将军渡外参观红色印记。通讯员 刘姝彤 供图
投身志愿服务,奉献青春力量。
7月22日,实践团成员前往鹤壁市淇县庙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了探索植根于文学作品中浓厚的黄河文明和家国情怀,促进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心负责人的安排和带领下,走访调查了当地居民,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并且在当地负责人的安排下开展了“文学里的黄河”探寻活动等活动,实践团成员带领青少年在文学作品中了解黄河文化,通过文学作品探寻黄河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青少年讲解黄河故事,与他们共同学习黄河的历史文化。通讯员 葛刘怡 供图
7月25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洛阳市伊滨经开区李村镇。在这里,实践团成员在当地负责人的安排下参与了“珍爱生命,远离水域”的防溺水宣讲活动。在宣讲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带领青少年观看了相关的防溺水视频,以及全国每年溺亡人数等相关数据,更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防溺水的重要性,并且给当地的青少年讲解了防溺水知识以及如何自救等相关知识,助力农村孩子健康成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青少年一同观看防溺水视频,加强青少年的暑期安全意识。通讯员 韩钰莹 供图
“追寻华夏文明,遇践黄河故事”社会实践团在此次“三下乡”的实地调研活动中,用脚丈量黄河印记,用耳倾听黄河故事,用心感受黄河脉搏,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及黄河周边乡村的发展状况。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起弘扬“新时代”黄河文化的责任,积极主动的促进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学好黄河文化,理解新时代语境下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