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历经几千年惊涛怒吼,几万年生生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无数文人为之感慨赞扬,留下了许多壮美佳作,让我们在诗词中感受黄河母亲的古老与壮美,在诗词中品读黄河文化的神奇与雄伟。
“大浪淘沙,黄河亘古不息;诗韵铿锵,佳作万古流芳。”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哺育了众多勤劳、勇敢、智慧的黄河儿女,造就了朴实、坚韧、宽厚的黄河风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无论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怒卷高浪,还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咆哮万里;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秀美,还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路途艰险……一部部黄河文明史的壮美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延绵存续、源远流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向东海方向呼啸奔腾而去,一去不复返,将黄河水蕴含的巨大能量以一种奔流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黄河之水能带走的是泥沙,带不走的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脊梁,这让人感觉是多么地伟大和壮观!在人们赞叹的同时,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就白的如雪。这体现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黄河面前也只是渺小的一粒沙子!
从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见黄河之水在王之涣的笔下,就像是从白云中流淌出来一般,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边塞的孤城与山川的雄伟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边塞的将士不要埋怨荒凉境遇,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利益相比,那是何其微不足道!可见黄河的寓意是多么深远,又是多么的含蓄。而诗人在《登鹳雀楼》中却平铺直叙开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朝着大海滔滔地奔流,要想看见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得要再登上一层高楼,一望无际的黄河,不知道要登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尽头,高度形象的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概括出来,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也铸就了华夏儿女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九曲连环的黄河,奔腾而泻,夹杂着厚重的泥沙滚滚而来,黄河的奔涌为民族的象征,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悠悠黄河情,我也被诗词中诗人的心声所感动,仿佛看到了母亲河那浑黄如浆的浪在激情翻滚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奔腾流淌着,气吞山河之势,让我无比震撼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