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总书记的感召下,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八名同学组成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为深入了解齐鲁大地文化风情、发掘传统文化魅力展开实践活动。18日,实践队来到圣人故里——曲阜,探寻那承载浓浓儒意的传统艺术——曲阜楷雕。
千年传承,源远流长
曲阜楷雕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相传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孔子庐墓三年,各自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唯独子贡留下,又庐墓三年,并将带来的名贵树种栽植在孔子墓旁,是为楷树。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与思念,子贡用楷木木料亲自雕刻了先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座圆雕坐像,雕像造型端庄肃穆,刀法古朴浑厚,简洁传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孔子雕像,同时也是楷木雕刻的开山之作。可以说,楷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儒学文化的沃土中。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特地来到曲阜三孔,绕过孔林亨殿,进入孔子墓园,去探寻楷雕的发源,刻有“子贡手植楷”的石碑和楷树母株的残桩仍静静矗立,好似在诉说着尊师重道的佳话。实践队通过采访当地同学了解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楷雕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到清朝年间,楷雕艺术品的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成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新中国成立后,楷雕又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品销往海外,将儒家文化播向四海。
镂月裁云,匠人精神
实践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楷雕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精品,首先在选材上极其严格。楷雕所用原材料取自当地特有珍稀树种楷木,楷木有雌雄之分,雄树质地坚硬,纹理明显,并带有黑筋,不宜精雕细刻;而雌木则性松驰,姜黄色,性灵戒爆,是施展各种刀法技艺的良材。此外,一棵楷树要生长五十年以上才能用于雕刻,选材之严苛可见一斑。除了选材考究以外,复杂精巧的技艺也是成就楷雕盛誉的重要原因。楷木雕刻有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多种形式,其制作工艺计有十几道之多,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四种,令人惊叹。当代楷雕技艺传承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雕刻技艺,大胆而和谐地将传统技法与西方圆雕形式融为一体,使得楷雕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历经数代艺人的丰富和创造,曲阜楷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法正宗,形神兼备,刀法古朴简约,浑厚精细。
开来继往,别出心裁
实践队对当地同学展开采访,谈到曲阜楷雕今后的发展,受采访的同学纷纷认为楷木雕刻要顺应时代,把新的想法加进去。如今的曲阜楷雕技艺已从几种固化的形制,发展出笔筒、镇纸、笔架等几百种实用物品,让古老的技艺愈加焕发生机。同时,实践队了解到曲阜市文化部门已经制订了对楷雕的保护方案。除进一步整理挖掘楷雕历史、编辑出版楷雕技艺大型画册及理论专著等静态保护计划外,还将择地培育楷木树种,以期能改变楷雕缺乏原材料的现状。另外,准备成立楷雕艺术研究培训中心,请老一代艺人“出山”,培养一批青年楷雕艺人,让承载满满儒风的楷木雕艺术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踏迹圣人故里,领略齐鲁楷雕千年艺术魅力;扎根文化土壤,一展薪火传承精品文化风采。曲阜楷雕是曲阜典型文化特征的代表,既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又展现了曲阜人民一脉相承儒家风韵,更是鲁西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楷雕技艺作为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应当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只顾着眼未来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赓续,要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中传承好楷雕技艺发源里尊师重道的文化基因,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