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背景
前段时间,“免费赠药”“余药共享”等爱心活动在社会上盛行,充分彰显了我国人民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团结一心、友爱互助的精神。但是相应的,有网友担心若在赠药过程中受赠方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毕竟,药品不同于一般物品,具有特殊性,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那么,在免费赠药的过程中,若受赠方出现了不良反应,赠药方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寸草心队”关于疫情防控公益志愿服务团依托专业优势,就这一问题展开法律研究,并于1月30日进行线上宣讲,希望能够帮助居民解决法律困惑,规避爱心赠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践过程
实践团成员首先介绍了本次宣讲的实践背景,提出帮助居民增强法律意识的实践目标。随后,针对爱心赠药中的现象及问题展开法律分析。
实践团成员指出:免费赠药属于好意施惠,是指当事人之间无意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由当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关系,旨在增进情谊。对于布洛芬等常见的非处方药而言,除非是赠药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受赠人即使服药后有不良反应,赠药人也不承担法律责任。除非赠药人在赠药时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即赠药人明知药物是过期药物,或者是假药、劣药,或药品存在被污染等情况。
然而,对于处方药而言,则需要更加注意。2022年12月23日,汉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居民在抖音平台直播免费赠送处方药的行为进行通报。处方药的使用有着严格注意事项及使用条件,即使药品是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随意将药品赠送给不特定人群仍可能造成潜在危险。
因此,居民在免费赠药时需要注意:其一,药品必须是正规渠道购入的非处方药;其二,不得赠送“三无药品”;其三,赠送药品前要清楚知悉药品的来源、保质期等信息。
活动总结
本次普法宣讲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互助、友爱、团结的助人精神,同时也充分提升了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