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3日至8日,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驼铃之声”非遗保护实践团前往常州市金坛区,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了金坛区非遗文化传承的优秀做法,坚定了保护非遗文化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决心。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中心前合影
校地合作,交流发展思路
为了更好地弘扬非遗文化,创新传播形式,实践团成员前往了金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座谈。在座谈会上,成员们了解了目前已有的非遗项目、非遗成果和非遗发展计划,参观了保护中心内部的非遗集镇和非遗研学馆,深刻认识到激发非遗活力的重要价值。通过交流,实践团表示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助力非遗品牌开发。双方就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方面达成共识。
实践团成员参与非遗中心座谈会
考察访谈,寻迹非遗文化
渔俗文化作为金坛独特的民俗文化,既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又有水上渔家生活的特殊性,寄托了当地人民的天地观和生活观。通过访谈渔俗传承人于志强和参观渔文化博物馆,团队成员学习了渔俗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近距离接触了古今渔具、节日器物,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性、生动性,认识到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肩负起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实践团成员参观渔文化馆
匠心传承,体验非遗技艺
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以行为方式为主要传承途径的非遗文化,离不开心手协调、手工创作。经过联系,实践团成员学习了金坛面塑、缠花、蛋雕的制作技艺。在体验过程中,团队成员拉近了与非遗的距离,提高了对非遗的兴趣,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了解了非遗制作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对手工艺类非遗的推广和传播产生了新的思路。日后,实践团将继续与老师保持联系,力争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精品课程,推动其走进校园,走向大众。
实践团成员学习蛋雕技艺
非遗文化反映人民生活,承载民族智慧,是地方文化名片和国家文化标识。广大青年应承担起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时代智慧,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遗产发展活力,提升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自信心。真正做到增强文化自信,担当自身使命,让青年力量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文作者: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