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2串1
遵义8月4日电(通讯员 邓吉瑞 王芙蓉 )。在这个充满英勇与奉献的时代,英雄的事迹必将永远被铭记。为追寻长征路线,勉励学子。兰州理工大学“一黔路行”实践队在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冯玉玺老师、刘阳老师的带队指导下,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的苟坝村,探寻红军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重要会议----苟坝会议。
1935年2月10日至12日,中共政治局军委在苟坝召开了军事会议。苟坝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转折点。会议后,党的领导层对战略和组织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红军也得到了重新组织和发展。这次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为兰州理工大学“一黔路行”实践团走向苟坝会址的途中指导老师进行实践指导。 王芙蓉(供图)
来到了苟坝会议会址。“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个重大决策”照亮了长征路。站在“苟坝会议会址”的老式黔北农家四合院前,遥望会场之外的那条小路,总会想起那盏在小路上缓缓移动的马灯和那个为了坚持正确道路而在深夜前行的人。实践队员们在木屋里参观,最为显著的便是那盏马灯,其间还有红军的武器如:云缨枪。先辈住的地方十分狭窄,只有在放得下一张床的条件下,简简单单的再添点生活用具。走在那条小路上,想起在那个夜幕沉沉的时刻,绝不能没有毛泽东,绝不能没有那盏马灯。这是思想的灯盏,智慧的灯盏。这是为真理而不顾小我、勇于担当的灯盏,这是为了革命事业随时可以夺门而出、冲向暗夜的灯盏。
图为兰州理工大学“一黔路行”实践队队员瞻仰革命马灯。王芙蓉(供图)
在实践道路中,道路周围石阶上满是青苔乱石,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机缘巧合下,在会议会址外的木亭中偶遇了一名光荣伟大的共产党员,在与其交流中,聆听者王老同志讲述自己在贵州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近十年所看所感的飞跃发展,国家飘摇时咬破手指二写入党申请书,在年轻时踊跃加入部队磨练,并鼓励当代年轻人参军入伍,感受军队文化时的故事。实践队员王芙蓉说:“老一辈同志对祖国,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让我热泪盈眶;对晚辈,对家和人民的坚定让我锥心定情。面对面的双眼对望更让我觉得不可辜负前人期盼。”
图为兰州理工大学“一黔路行”实践队队员与王世辉同志及友人合影。邓吉瑞(供图)
随后我们来到了“红色之家”,“红色之家”背后有个流传许久的故事:当年红军来到这个院子时曾在屋檐下遮风挡雨,却不愿进屋一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同时,也是因为这里不仅是一个农家乐,更是一个有着红色故事的党员和群众的家,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相聚,传承着红色精神,所以取名“红色之家”在解说员的陈述下得知,在当时情况危机时刻,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三人团”军事小组,主要负责指挥军事战斗,这一举措也成功挽救党与水火之中。听着讲解员的陈述,不免内心震撼,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历尽万难,排除一切困难因素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先辈们的沉重冷静是时代接班人应当学习的榜样。
历史反复证明,真理最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有崇高理想的人手中,而真理的流布与践行,需要人们与崇高的理性同频共振。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学会在真理面前放下狭隘与成见,心底无私,从善如流,甚至敢于否定既有的偏私。这个简朴而特殊的地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坚定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